“张潮,是一个英雄!”FOX电视台《特别报道》当家主持人布雷特·拜尔一开口就定调了:“他在面对‘种族歧视’的严重指控时,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冷静和智慧。”(今年就是他把哈里斯问崩溃的)
“他明确表达了“使用母语写作”的理念,强调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选择母语进行创作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维护。
“这一立场不仅捍卫了非英语母语者在文学创作中的权利,也推动了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伟大的美利坚是一个由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每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应有的尊重。”
这时候电视台的嘉宾劳拉·英格拉汉姆也开始帮腔道:“在面对“种族歧视”指控时,张潮并未选择退缩,而是勇敢地揭示了媒体报道中的偏见与误解。他通过理性的辩论,强调了种族平等的重要性,并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优越感。
这种勇于直面种族议题的态度,不仅为自身赢得了尊重,也为推动社会的种族包容性进步树立了榜样。”
布雷特·拜尔道:“是的,我们的政治人物或者明星在面临类似的指控时,永远只会否认和道歉。其实这很矛盾——如果你没做错,为什么还要道歉?
如果你做错了,为什么要否认?既否认又道歉,太讽刺、也太‘黑色幽默’了!”
劳拉·英格拉汉姆则道:“因为我们的社会文化和新闻伦理出问题了!人们已经不再重视真相,而为了耸动耳目而播报。我们的新闻业完蛋了!
那些跟风的媒体,你们为什么不反思?”
布雷特·拜尔道:“这次去芝加哥联合车站采访张潮的媒体里,几乎都‘不怀好意’。但是张潮用他的智慧,用他的逻辑打败了这些闻着血腥味而来的‘鲨鱼’。
就像海明威《老人与海》里的圣地亚哥,他孤身奋战,从不畏惧!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英格拉汉姆笑着道:“不全是这样,他不是邀请了昆瑙·内亚?这位天才演员即将在最新的剧集里饰演一个印度裔科学家的常驻角色。
而这个角色,正是在张潮的提议下设计出来的。张潮通过实际行动,打破了文化隔阂,倡导了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这远比那些整天把‘种族平等’挂在嘴边的人士,更加‘平等’!如果他真的是一个‘种族主义者’,那他应该提议设置一个华人角色才对。
华人科学家,这在美国的大学里不是很常见吗?”
布雷特·拜尔见气氛成熟,适时抛出了今天的核心议题:“所以,今天,在美国,有多少人像张潮这样,因为无心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被戴上了‘种族主义者’的标签?”
英格拉汉姆面色也凝重、严肃起来,说道:“我就曾经有这样的经验——真是不堪回首。虽然我们很快取得了彼此的谅解,也从来没有被报道过,未对我的名誉造成伤害,但确实让我痛苦了很久。
我想,这绝不是张潮一个人,或者少数美国人的经验。。”
布雷特·拜尔则道:“Me Too(我也是)!试想一个中国人都差点成为‘种族主义者’,那一个白人,一个友善的、从小在多种族街区长大的白人,有很多黑人、印第安人和亚洲人朋友……
他同样可能被戴上这样的标签。”
英格拉汉姆补充道:“我们的社会中,充满了这样、那样的种族禁忌,即使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也无法完全做到回避。
这是一种可悲的现实——就像张潮说的,为什么在提到有些‘词汇’的时候,就下意识地认为这是在贬低其中某一方呢?即使这个词汇在词典上是‘中性’的。”
布雷特·拜尔转头面向镜头,对着电视机前的观众道:“请问你们有这样的经验吗?如果有,请大胆地反驳,摘下这样的标签!
向张潮这个中国小伙子学习吧,他是个真正的英雄,他戳破了我们社会的假象、毒瘤!
这里是布雷特·拜尔为你带来的《特别报道》,我们来看下一则新闻……”
FOX电视台的新闻播出以后,当天晚上,就在全美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有许多人把这段新闻截取下来,放在了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上。
面对布雷特·拜尔的「最后一问」,最多的留言就是:“Me Too!”
口号比所有标语都更具有煽动性,就在张潮一行人在「湖滨特快号」上安睡的时候,“Me Too!”已开始如星星之火,有燎原之势。
这和当时美国的社会大环境有关。
“911”事件以后,美国的社会氛围整体开始右转,以往流行的“种族歧视”指控逐渐开始被传统美国人所厌恶。没有人喜欢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就被认为是个种族主义者。
张潮对“种族歧视”指控的反击,无疑为这种思潮打开了一个宣泄的口子——他本人就是个完美的切入点,中国人,或者说亚裔,本身就是种族歧视的受害人群之一,却也被另外的少数族裔扣上了“种族歧视”的帽子。
要是个白人,都没有这么方便用来借题发挥。
张潮,无意中又卷入了他未曾料想的风波当中。
「湖滨特快号」早已经离开了芝加哥所在的伊利诺伊州和近旁的密歇根湖,在夜色中穿过了印第安纳州,进入了俄亥俄州的境内。
晨曦中,列车沿着五大湖之一「伊利湖」的湖岸线一路奔驰。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光愈加明亮,透过稀薄的云层洒在伊利湖的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
看到张潮洗漱好,出现在过道上,大卫·米勒打完招呼以后,有些可惜地道:“经过克利夫兰的时候天刚刚亮,太早了,没办法让你看一眼骑士队的主场球馆。”
经过一晚的调整,张潮的态度倒也没有那么生硬了,不过仍然略诧异地道:“为什么特意要看骑士队的球馆?”
大卫·米勒兴奋地道:“因为那里有「国王」勒布朗·詹姆斯!你不是喜欢篮球吗?他就是现在最强大的球员!骑士队已经以东部第二的成绩进入了季后赛。
今年,我们很有可能夺冠——哦,我是克利夫兰人,骑士就是我的主队——这将是这座城市历史上的第一座总冠军奖杯!”
张潮回忆了一下,忽然有些同情大卫·米勒,以安慰的口吻道:“希望是这样吧。不过,今年没有夺冠也没关系,未来是他的!”
大卫·米勒郑重其事地点点头:“那肯定啊!勒布朗是阿克伦之子,他是「国王」,球队是「骑士」,再没有比这更合适他的地方了!
「国王」带领「骑士」夺得总冠军、缔造王朝,这是注定要来的宿命”
美国人民对职业体育果然狂热,大卫·米勒这样的文化人也不例外。张潮轻轻“嘶”了一声,实在忍不住打趣道:“「国王」「王朝」?像「成吉思汗」那样?”
大卫·米勒一听,顿时高兴起来:“「成吉思汗」?那是一位伟大的征服者。张,你也认为勒布朗能缔造那样伟大的王朝?
天啊,你太懂篮球了!回去以后,我会送你一件勒布朗签名的23号球衣!”
张潮:“……”无语了一阵后,连忙拒绝道:“太贵重了,你自己留着吧!”
两人就这样一边聊天,一边吃了早餐。
早上9点钟,列车在布法罗站缓缓停靠。布法罗又称为“水牛城”,是纽约州第二大城市,位于「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
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就位于布法罗的上游,距离30多公里,开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只是这次行程比较紧凑,不能前往参观。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趟「东方列车谈话」旅程最后一个嘉宾,2006年布克奖得主,基兰·德赛将在本站上车,与张潮展开对话。
随着车厢门的开启,普通旅客上下车完毕后,张潮就见到了一袭黑色风衣、搭配白色衬衫的基兰·德赛。
这位印度裔的女作家现在也不过30多岁,一头长发,表情和蔼。虽然皮肤略黑,但是深邃的轮廓和高耸的鼻梁还是展现出了她的血统。
张潮与她打了招呼,轻轻握了下了手,就邀请她进了车厢。
基兰·德赛与大卫·米勒一见面,就热情的轻轻拥抱了一下,两人显然十分熟悉。基兰·德赛就是大卫·米勒力主签下的,对于他负责的国际文学部门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毕竟「布克奖」的分量摆在那里。
略作寒暄之后,张潮、基兰·德赛、许蕊雅、苏珊坐在采访车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