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联合车站的会议室里,死一般沉寂。
这还怎么问?再问下去,张潮不知道又会说出什么虎狼之词。
刚刚进攻火力最凶猛的CNN里德和CBS乔安娜,现在脑子里只考虑一件事——怎么才能让自己回去以后不被解雇。
毕竟电视台肯定不会背“种族歧视”这个锅,万一民意沸腾,一定会说是记者的“个人行为”。
只有FOX的记者最淡定,他今天来的任务就是和张潮打配合、递话头,现在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了。
大卫·米勒适时拿起话筒,提醒道:“大家还有问题要问吗?”
纸媒《纽约客》的记者反应最快,立刻就问道:“去年布克奖的得主基兰·德赛来自印度;而你拿到了‘全美书评人协会奖’;你还提到了阿迪契的《半轮黄日》……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英语世界的文学包容性越来越强,无论是亚洲还是非洲,处于‘世界边缘’的作家逐渐受到了认可与接纳。
请问你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
张潮心中暗叹一口气,《纽约客》虽然在美国已经是颇为“左派”的媒体了,但是它的记者仍然可以“无恶意”地问出这样的问题,只能说有些傲慢在他们内心根深蒂固。
他略一思考,直接问那位记者道:“你使用过地球仪吗?”
记者迟疑了一会儿,才答道:“当然……但这和我的问题有什么关系?”
张潮道:“那你说说看,在地球仪上,哪些国家位于‘世界边缘’,哪些国家又位于‘世界中心’?”
《纽约客》的记者顿时语塞——圆滚滚的地球仪上,除了南北两极,哪有“中心”一说?
随即他又解释道:“我的意思是,文明世界的边……”话没有说完,就立刻住嘴了。
这句话要是说全了,今天回去以后可能被解雇的记者又要多一个。
张潮又问道:“去年中国的人民文学社出版了斯蒂芬·金的《肖生克的救赎》,而且销量位列十大畅销书的第九名。
你如果报道这个新闻,会写这体现了中国人‘包容性’,或者说金先生被中国人认可、接纳了吗?”
这个问题又把对方问噎住了,现在他满脑子就一个想法——听说中国人都有“属相”,那张潮是属法棍的,还是属列巴的?
张潮自问自答道:“恐怕你会写‘伟大的斯蒂芬·金征服了中国读者’吧?所以,至少对我来说,作品并不需要被‘英语世界’‘包容’,也从没有想过被你们‘认可’或者‘接纳’。
作品最终是要面对读者的,无论是中国读者、美国读者,或者是其他什么国家的读者,喜欢我的作品,那都是我的荣幸。
除此之外的评价,不足为道。”
《纽约客》的记者颓然坐回了椅子上,愁眉苦脸地看着眼前的笔记本,今天这报道可咋写?
总不能写这么多记者从四面八方来了,然后被张潮用各种“大义”糊了一脸吧?
《纽约时报》的记者琢磨了一下,决定迂回一下,问一个缓和点的问题过渡:“我们知道,这次旅程你已经和两位作家对谈过,请问你对他们的印象如何?”
这才是记者会应该有的态度嘛——张潮用轻松的语调答道:“斯蒂芬·金先生充满智慧,让我懂得怎么才能把书卖得更多些……”
现场响起了一阵轻笑,气氛终于没有那么凝重了。为了今天的采访,大家都看了昨晚播出的“东方快车的谈话”第一集,所以一下就想起了斯蒂芬·金说要让读者多活几年的梗。
紧接着张潮道:“黎翊云女士和我一样来自燕大,她很优秀。我们的共同语言虽然并不多,但所幸最后还是取得了一些共识——至于具体内容,大家可以看今晚的节目。”
这一下又把大家的胃口都吊起来了。
“共同语言不多”——意思是就是分歧更多,交锋激烈?看过张潮今天在记者会上的表现,众人都有点不敢相信黎翊云能和张潮对线。
不过一切都要等今晚第二集播出以后才知道。
由于记者会并不是现场直播,所以在一旁的大卫·米勒,一边密切观察“场上局势”,一边不断给自己的顶头上司发信息:
“记者太多了,我怕张潮会应付不来。放心,我会随时打断来保护我们的人!”
“问题十分尖锐,张潮的态度似乎太生硬了,恐怕今明两天的舆论会对他不利……”
“这群记者就是混蛋,老板,我们在纽约的新书发布会可能要取消了。”
“等等,事情好像还没有那么糟糕。”
“张潮挽回了局势——不,应该说他始终就没有处于下风。”
“老板,张潮一个人在拷打所有记者,我要不要提醒他控制一下,不要破坏了和媒体的关系……”
“老板,纽约的新书发布会我建议换个地方,麦迪逊花园广场怎么样?”
“不,只在纽约举办发布是不够的,波士顿、芝加哥……要不然我们安排张潮反向坐火车回旧金山吧,一路走一路签。”
“老板,《大医》第二部现在就可以加印了!”
……
发出最后一条短信的时候,大卫·米勒看到张潮已经站在台上,和台下的记者言笑晏晏,态度松弛地介绍着《大医》第二部的内容:
“在第二部里,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主人公的成长。他们不再是刚进医学院的青年了,他们会更深入地参与到那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中去……”
“在那时的中国,医生也是一种前途无量的职业,但是战争改变了一切——人既是不堪一击的,人又是坚不可摧的……”
“无论复杂的人性如何交织成历史最终的走向,但他们对理想和信仰的坚持,证明了再渺小的个人,也可以在时间洪流当中闪耀自己的光芒……”
“为什么选择医生?因为我们中国有句老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似乎刚刚那种剑拔弩张的情形,从未出现过。
大卫·米勒困惑地问身边的苏珊道:“对不起我没注意到——张潮刚刚说了什么?”
苏珊捂嘴一乐,答道:“张潮就对记者们说了一句‘《大医》是一部展现中国人如何选择自己道路的!’然后他们就围着张潮问《大医》了。”
大卫·米勒一愣,旋即想明白了张潮这句话的用意——之前的场面多少让记者们有些下不来台,这样会导致一个结果——张潮虽然会洗脱“种族歧视者”的指控,但是记者的报道不会太热情,可能用几十一百词的短讯糊弄过去。
张潮主动把《大医》作为抛出来,而且特意往“美国主旋律”方向靠拢,这样就给了记者一个报道他的“抓手”,大家可以从《大医》入手“盛赞”张潮,前面那些被单方面碾压的环节就能“技术性处理”。
这么一来,既洗脱了指控,还给了记者台阶下,又宣传了即将发布的新书——一石三鸟。
大卫·米勒顾不得感叹,连忙又给报社老板发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