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夏小说网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90章 花径不曾缘客扫(最后一天,求月

第290章 花径不曾缘客扫(最后一天,求月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马伯慵好奇地问道:“是哪一部美剧?”

张潮道:“讲一群科学家宅男日常互相吐槽、追剧、把妹等各种糗事的剧集,还没有播出。你要是签证没问题,应该能赶上他们试播集的制作和播出。

能不能拿到福克斯广播的合同,就看试播集的效果了。”

马伯慵惊道:“是新剧集?这种宅男剧会有人看吗?”

张潮点头道:“当然会有人看,而且我认为它会是往后十年最赚钱的剧集,不会输给《老友记》。世界青年宅男化已经是个趋势。

‘宅经济’会是以后文化产品最重要的属性——其实你和我都有宅男属性嘛。”

马伯慵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又问道:“你看过剧本了?”

张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道:“去年他们其实已经制作了一集试播集,内部试映以后效果很不好,原来的买家CBS电视台犹豫了。

我之前就让黄杰夫专门留意了这家制作公司,听说这件事以后,就说服福克斯公司把项目接手过来重新创作。哦,我出了一部分钱和一些小点子。”

马伯慵奇道:“你这么有信心?福克斯不是还没有买吗?”

张潮自信地笑道:“这方面我什么时候看走眼过?福克斯不买的话,我刚好扩大自己在项目里的投资比例,再卖回给CBS。”

听到张潮这么说,马伯慵便没有什么疑问了。历史证明,这方面就该无脑听张潮的。

张潮说的,自然是此后长火了12年的美剧《生活大爆炸》,只不过现在它还只是编剧查克·洛尔和比尔·布拉迪手上的几十页稿纸。

去年的试播集,除了极少数电视台高层以外,没有什么人看过。

就连剧集名字,都还在《莱尼,佩妮和肯尼》《科学家也性感》《大爆炸》之间摇摆不定。

张潮对这个剧集最大的帮助,就是在查克·洛尔犹豫要不要放弃的时候,联合福克斯强势一波注资,并且“说服”对方务必留下约翰尼·盖尔克奇(饰演莱纳德)和谢尔顿·库珀(饰演谢尔顿)。

至于创作方面,张潮没有进行什么干预,毕竟创作这玩意儿,初始阶段一点点想法的变化,呈现出来的最终结果可能截然不同。

让马伯慵去学习,当然是因为《生活大爆炸》就是一部完全建立在“人设”上的剧集,是以“性格推动剧情”的最佳示范,恰恰可以和他“性格服务于剧情”形成思维上的互补。

张潮以后虽然基本不会参与“潮汐文化”的运作了,但是他还会是“潮汐文化”实际控制人和最大的形象代言人,趁着交接工作这一阵,好好提升一下团队底蕴是关键。

马伯慵就是张潮觉得最合适“内容主管”这个核心职务的人选。一方面是亲王自身的创作能力摆在这,万一缺货了能自己顶上;另一方面也是亲王比较稳定的性格,可以让他持之以恒干下去。

毕竟原时空中,他哪怕都出了十几本书了,可还是在施耐德电气老老实实当“司礼监秉笔太监”(专门负责写演讲稿)到2015年。

双学涛这方面就弱一点,张潮甚至觉得他再出几本书,可能就会离开去当全职作家。

商定了这件事后,张潮才和马伯慵作别,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去。

在去美国之前,张潮在燕京要处理的事情还真不少,既有之前积攒的“存货”,也有风闻他回京之后找上门来不好推脱的新约。

比如今天下午,张潮就要去单向街。

单向街不是一条街,而是一个书店名字。

单向街书店藏在圆明园深处——从东门进,右转,把车停在停车场,然后从停车场左边走进去,经过一条碎石路,就能看到一段竹篱笆。

竹篱笆上有一个简洁到简陋的指向标——“单向街图书馆”。

沿着竹篱笆和密植的行道树再走一会儿,就能看到一块绿底白字的标牌挂在篱笆门上。推开门,里面是一片碎石铺地的小广场,放满了帆布的渔夫椅和简易的靠背椅

椅子簇拥中,是一个小空地,只有两张靠背椅安坐其中,现在还是空着的。

至于图书馆,则坐落在小广场的另一头,是一排用青砖砌成的平房,灰扑扑的,一看就有些年头了。如今已经被修葺一新,换装了大块的玻璃门窗,古朴中不乏现代的审美元素。

正门顶着一块白色的金属板,上面是方方正正的“单向街·书”几个大字。

推开玻璃大门,里面是一片素色的空间——白色的书架贴墙而立,向两边延伸到这排平房的尽头,另一侧贴墙的是一排同样延伸出去的白色条桌。

房子并不宽敞,被书架和条桌切掉两侧后,中间的过道只够两人并肩,或者三人侧身。

在书店收银台后面的小隔间里,徐知远有些紧张地在脑海中“预习”今天的采访。

这里的文化沙龙,已经来过了贾樟柯、梁晓声、西川……可面对今天的这位采访对象,徐知远却始终隐隐有种不安感。

虽然这个人是自己的燕大学弟,自己也是通过这层关系请到了他,但他在面对采访时的强势却是有目共睹的,几乎没有一次采访,不是被他牵着鼻子走。

所有试图用话术或者技巧控制他发言方向的采访者,最后都会反过来变成他陈述观点的工具人。

徐知远甚至不敢提前放出自己将要在书店采访他的消息,就是害怕他的书迷把这里变成了追星会现场。

对这个学弟,徐知远的态度也很复杂。

一方面,他拥有徐知远认同的所有精英知识分子的素质,也有着魔术师一样的文学技巧,写出的书堪称上下两代中国作家的翘楚。

另一方面,他也有着徐知远深感遗憾、惋惜的世俗与精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徐知远认为没有价值的商业活动、流行写作和舆论骂战上。

徐知远最后又想起了自己崇拜的作家李敖经常引用的孟子的一句话:“虽千万人吾往矣。”顿时内心又充满了勇气。

何况他还有一个帮手。

在单向街书店里,一个20多岁的清瘦女子,正站在书架前漫无目的用目光逡巡书脊上的文字,却没有抽出任何一本来来阅读。

这里没有教辅,也没有心灵鸡汤,而是一大堆由书店那个理想主义者的老板挑选出来的“经典”。

其他书店里很难找到的冷门文学、哲学和历史图书,在这里的书架上却比比皆是。所以即使偏僻,每到周末,书店也会来不少从燕京各个角落奔赴而来的“文艺青年”们。

上个月,她刚刚在单向街书店外的小广场上,进行了一场文化沙龙,主题是“我的写作”。

这个月,徐知远又问她有没有兴趣来参加另一个人的沙龙。这个人,恰恰是她几年来一直回避的对象。

即使这个人身上,有着和她类似的标签。

不一会儿,她的目光就驻留在一道深蓝色的书脊上,上面是白色的三个大字:逐星者。

这是那个人的书,她伸出手,犹豫再三,有些想抽出来,又有些不太敢。她知道这本书可能写得很好,但是毕竟她已经忍了2年多,不去看他的作品。

尤其是在她获得了“2004年华语传媒文学潜力新人大奖”以后,更是一度成为媒体的众矢之的,认为她的获奖是那个人与南方系决裂以后的替代品。

如果那个人从此以后沉寂下去也就罢了,偏偏那个人不仅十分活跃,而且引发巨大反响的作品更是一部接着一部,越发把自己当年领取的“大奖”,衬托得像个笑话。

可当时自己也只是20出头的小姑娘啊!哪里知道这背后的弯弯绕绕?

“你是张越然吗?”一个声音在她身边响起,她转头望去,是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女生,惊喜地看着她:“你真的是张越然?!我喜欢你好久了!”

张越然腼腆地笑了笑。自己被读者认出来,虽然不常见,但也偶有发生,所以她已经很有经验了——将手指放在唇边轻轻做了个“嘘”的手势,示意对方不要打扰到其他读者。

女生明白了她的意思,虽然激动得小蹦了两下,但还是把声音压低了:“越然姐,你怎么会在这里?”

张越然轻声道:“下午我在这里有个活动,所以提前来了。”

女生期待地道:“是你的沙龙吗?上个月那场我有事错过了,这次终于赶上啦!你要讲什么?”

张越然微笑着摇摇头,道:“主讲人不是我,我只是嘉宾。”

女生好奇道:“能让你来做嘉宾?那是谁?怎么没有预告啊?”

张越然犹豫了一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手指向了刚刚让自己欲看还拒的。

女生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到了《逐星者》,也看到了作者“张潮”的名字。

女生的表情瞬间就从“惊喜”升级成了“狂热”,好不容易才压制住放声惊呼的冲动,过了好一会儿才轻拍胸口平复了内心的激动,然后用难以置信的声调向张越然确认道:“是真的吗?”

张越然看着女生的神情,虽然已经有准备,还是难免泛起一丝嫉妒,不过表情上依旧云淡风气,回答道:“是真的。”

女生先捂住嘴,继续控制自己不要惊叫出声,好一会儿才道:“天哪,你们两个竟然要同台对话了?我不是做梦吧?”

这下轮到张越然疑惑了,问道:“我们两个的书,你都喜欢吗?”

女生小鸡啄米般连连点头,道:“当然啦!你的凄美又浪漫,语言美得不成样子,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真的好细腻。

他呢,风格多变,但总是有种冷峻、大气的气质,而且能在叙述中把社会现实刻画得入木三分。不过这本《逐星者》又不太一样,变得温暖又伤感。

总之,你们两个我都喜欢!我很多同学也是这样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