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夏小说网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89章 马亲王的定位(求月票)

第289章 马亲王的定位(求月票)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很快办公室就剩下张潮和许蕊雅、马伯慵三人。

张潮开门见山地道:“差不多两个星期后我要去美国,参加《大医》第二部的宣传,你们两个也一起去。”

马伯慵疑道:“为什么是我们两个?”

张潮道:“带上Rheya,是因为这次我可能有比较重要的场合需要进行专业的文学阐述,英语上我日常聊天还行,专业性的词汇量远远不够,因此需要一个翻译。

带上你,是因为我想让你去好莱坞看看,另外和好莱坞的编剧们做一些交流。你是‘潮汐文化’中,作品风格最适合走系列剧集开发的。”

张潮一边说,一边脑子里回想起马亲王功力大成后,那爆款电视剧原著一部接一部出的盛况。他可以说是青年一代作家当中,最会“讲故事”的一个。

网文改编当中并不是没有出过爆款剧,但属于它的时代还没有到来。现在的导演、编剧们看着动辄百万字起步的篇幅,就像“耗子拉龟,无从下嘴”。

马伯慵就不一样了,从2005年开始,他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故事型”作家了,有非常完整的写作逻辑和内核支撑,只要张潮再稍微启发,提前把《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等写出来不是问题。

带他去好莱坞,就是让他近距离接触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尤其是增长一点美剧制作方面的见识。

许蕊雅高兴极了,她还挺长时间没有回美国了,这次顺便可以回一趟家,所以同意了,并且问道:“专业性词汇我也要提前准备,你到时候要讲哪方面的内容?”

张潮想了想,道:“你先把去年布克奖获奖作品《继承失落之人》翻译几个章节给我看看,国内现在还没有中文版。挑些比较重要的吧,不用翻译得太精细,有个大概就行,翻一点就给我发一点。

专业词汇方面……多查一些关于这部作品的文学评论,还有民族文学的相关内容。”

马伯慵则有点犹豫,先看了看许蕊雅,又看看张潮,问道:“你是想让我转型当编剧吗?”

张潮笑道:“如果你愿意,当然很好。不过这次让你去好莱坞,主要还是因为我觉得你需要接触一下世界上最成熟地把‘故事’变成影视剧的体系,懂得人家是怎么运作的。”

马伯慵有些意外,没有想到张潮对他期望这么高,不过这总归是件好事,也就答应了,不过似乎仍有一些犹豫,只是当着许蕊雅的面,不好直接提出来。

张潮也看出来了,但既然马伯慵不愿意说,那自己也不便现在就点破,而是提醒道:“你的签证晚上就上网预约吧,别到时候赶不上了。”

许蕊雅现在还是美国身份,回去当然很方便;马伯慵之前就在新西兰留学,所以过签一般也不难。顺利的话,三人可以一架航班飞美国。

既然商议完,就该下楼去火锅店了。这是一家传统的铜锅涮肉,也是“潮汐文化”常来的聚餐地。

4月初的燕京,白天已经暖和了,但晚上的气温还只有个位数,春寒料峭中吃点羊肉也是极好的。

此时黄杰夫等人已经找了一张大桌,刨好的羊肉卷摆了一圈,每个人面前还放了一块芝麻烧饼,掰开来热腾腾地冒着白气,一看就是刚刚出炉的。

张潮、马伯慵和许蕊雅刚坐下,铜锅的汤底也沸腾起来了。

在升腾的水蒸气中,张潮看着眼前欢笑、聊天的诸人,内心感慨万千。3年前,“潮汐文化”刚刚成立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会走到今天的规模。

更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要离开“潮汐文化”——当然,不是“创始人被逼离开”那种。

恍惚中,张潮似乎看到自己当年孑然一身,只带着100多万版税,千里迢迢来燕京求学的情形……

第二天,张潮刚刚起床,就看到了手机上马伯慵发来的短信,问他有没有空,想单独聊一次。

这倒在张潮的意料之内,他很快回了信息,让马伯慵到朝阳公园这边来,两个人刚好可以一边散步一边聊。

张潮简单给自己煮了把面条、煎了个鸡蛋,就算是早饭了,穿上一身休闲服,再蹬上一双运动鞋,就到隔壁的朝阳公园溜达去了。

现在是周六早上9点,公园里晨练的人不少,张潮也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不过跑了两三公里以后,就接到马伯慵的电话,说他到公园了。

两人约了在公园的“生态水溪”见面,这里是山丘之间自然形成的一处溪谷,种满了水杉、垂柳,水上还建有木栈桥和凉亭,环境十分不错。

张潮走到“生态水溪”的入口,就看到马伯慵已经在那里等着了。

两人打过招呼,就沿着岸边,边走边聊。

马伯慵没有客气,开门见山地问道:“我的创作是不是出了问题?”

张潮笑着反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马伯慵道:“我觉得你让我去好莱坞,不是让我长长见识这么简单。即使让我学习做编剧,团队里不是有秦文和她的同学吗?我再怎么学,也不太可能比这些科班出身的强。

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李碧华写得那么好,《霸王别姬》的剧本最后还是得芦苇来定稿。所以,我就在想是不是我的创作出问题了,你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点醒我。”

张潮想了想,并没有直接回答马伯慵的问题,而是道:“老马,你知道吗,你一度是我的‘偶像’。”

马伯慵略有点意外地看了张潮一眼,旋即道:“是文学论坛那会儿吧?黄金狮子旗,榕树下,天涯。”

张潮点点头,道:“《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的残酷本质》《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我当年可是奉为神作的……现在这些论坛都没落了,我看你也很少上了。”

马伯慵比张潮年长5岁,他写这这些作品的时候20出头,张潮那时才15、16岁,还远不是今天名满天下的青年作家,所以那时候张潮崇拜马伯慵再正常不过了。

相比于同年龄段的韩涵、小四,马伯慵作品的文学素养还是要高上很多的。

马伯慵自嘲地笑笑道:“现在一天少的时候要看几十篇散文、,多的时候要看上百篇,加上还要自己写,确实没空泡论坛了。”

张潮道:“你的文学品味、鉴赏水平和创作能力,其实完全可以支撑你做一个纯文学作家,只是你自己内心抗拒那么去写,我说的对吗?”

马伯慵错愕地看着张潮,不知道为什么他能看出这点来。

从在论坛上闯荡出名声开始,直到近年来连续出版了两部颇为畅销的《风起陇西》《她死在QQ上》,几乎所有人都把他视为一个通俗家,而且具有成为畅销书量产机的潜力。

最近他又在写幻想《笔冢随录》,一部分章节张潮已经看过了,同样十分敬爱。

这无论如何,都与“纯文学”不相干。就连马伯慵自己都没有想过这一点。

张潮却一下点中了要害,让马伯慵戏谑、幽默的表层下,那颗死寂了很久的“纯文学”作家的心,重新“怦怦”跳了两下。

原本的时空中,马伯慵曾经在2018年参加了一个名为「匿名作家计划」的写作比赛,以“匿名”方式将作品交给同样“匿名”的评委,然后最终决出奖项。

参加「匿名作家计划」既有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实力新秀(如郑执),也有成名几十年的老作家(如阎连科)。

参赛的作家都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本事,“双匿名”犹如医药界的“双盲”测试,几乎去除了所有人情上的主观因素,也避免了“投其所好”的机巧。

结果颇为“残酷”,50后的陈雪、60后的骆以军、80后的七堇年,都止步首轮。路内、笛安这样的年轻实力派,也仅仅入围了长名单,没有进入最后决选的短名单。

而马伯慵则以一篇《卜马尾》,与阎连科等人一起“杀入”了最后的决选。虽然最后没有夺得大奖,但是也展示了他在纯文学创作方面扎实的功底。

《卜马尾》一反他以往偏于叙述干练、细节饱满的风格,呈现了出了一种近乎于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诗意与节奏感,让人完全想不到会是他的作品。

马伯慵沉默了一会儿,才道:“相比于展现文学的纯粹性,我更喜欢把故事讲得有趣一些。”

张潮点点头道:“这点倒没有错,一个有趣的故事首先对写故事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强大的激励。你之前的作品,优点基本都在‘混搭’‘错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