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夏小说网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63章 知音难得

第263章 知音难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文学界对张潮这次演讲的反应相对比较迟钝。张潮之前的作风给人印象太过深刻,大家都怕这小子又在钓鱼。

对自己作品进行批评的作家一向都有,但一般分为两种状况:一种是礼貌性的自谦之语,说自己“写的不好”“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之类。

还有一种是有所寄托,例如鲁迅先生多次提到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是希望他作品反映的国人的“劣根性”能早日去除,后人再不用看,也看不懂“阿Q”和“祥林嫂”们。

但是极少有人如张潮这样,近乎于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冷酷地对自己作品的内核与局限性进行解剖,精确指出了病灶所在。

这种态度让大部分关注他的人都有些惊疑不定,就连他的老师们也不例外。

绝大部分成名作家,无论其在其他方面如何谦逊,对自己的表达总归是自信的。而从文学批评角度看来,天底下没有完美的文学作品,缺点和特点往往是相伴相生的。

张潮的这次演讲是不是他创作转型的一个宣言呢?没有人知道。

“张白之争”后,文学批评界几乎对张潮的作品都保持了一种普遍的缄默状态,批评固然几乎没有,但赞美同样很少。

就拿去年张潮出版的《刑警荣耀》来说,应该讲其创作手法、题材,相比张潮之前的作品,都有较大的突破,但是国内却鲜见对其文学价值的论述、评价。

张潮对这种情况也很无奈。他与白晔的争论本来就起于偶然,后来的发展更是超乎自己的想象。他反对的是文学批评掐住入口的做法,而不是反对文学批评本身。

实际上在“张白之争”前,论述张潮作品或者评价“张潮现象”,算是批评界的热门内容,不同态度的文章很多,不乏言辞尖锐之作。

但是张潮没有反击,甚至没有在意。创作和批评本身就互为镜像,都是文学生态链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是位置需要调整而已。

既然别人不批评我,那就只好自我批评——顺便为别人批评我指明方向!

2007年1月底一个普通的早晨,早上快10点了,张潮还在赖床。昨天晚上他打“暗黑破坏神2”,刷地狱老墨刷到3点多钟,一件好货都没出,气呼呼地上床睡了。

所以他被老爸叫醒的时候起床气还挺大:“我昨晚写写到3点,让我再睡会儿……”

这次张卫国没有惯着他,硬是把他拉了起来,然后把一份报纸塞进了他手里,并且郑重地交代道:“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对你的写作有指导意义,你一定要看完!”

张潮这才不情不愿地的坐在床上,翻看起报纸来。

这是过年前最后一期《中国读书报》,张卫国塞给他的是评论版面。张潮只看黑压压的一大篇文字,才发现整个版面都被一篇文章占据了。

张潮这才清醒一点,重视起来。要知道这份报纸是出版署、《光铭日报》和出版协会共同主办的,规格极高,很少有作者能让自己的文章占据一个版面。

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名叫做“石岸”的批评家,用一篇很长的评论,回应了张潮的自我批评,文章的标题就是——

《以“漫长的90年代”为起点,审视“80后”的代际视角——以张潮作品为例》

“标题就不简单啊!”张潮内心最后一点怠慢也被抛到脑后了,拿着报纸,下了床,坐到书桌前,认真地看了起来。

这篇首先就文章敏锐地指出,“80后”的世界观成型于90年代,而90年代又堪称中国现代化历史上转变最激烈、思想最活跃的时代,其影响甚至一直延伸到今天,所以可以称为“漫长的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初期,冷战终结、市场经济大潮汹涌,“历史终结”的喧嚣声从知识分子口中屡屡被陈述。我们高声宣布新的历史阶段开始了,并热切地想要“告别革命”,拥抱“人文精神”。……】

看了这个开头,张潮就很喜欢。看来这个作者要从一个相对宏观的历史角度来观照特定时代作家的创作,注定了文章的格局不会太狭小。

这也和张潮自己阅读文学作品时,更多从时代环境、人群文化等角度进行解读,而不是纠结于文字的细枝末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潮接着往下看——

【“80后”首先是一个文学史概念,它最初因20世纪末21世纪初《新芽》杂志社举办的新理念作文大赛而浮出水面。大赛中涌现出一个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写作群体,韩涵和小四为其代表。……】

【但张潮的出现,迅速击溃并取代了之前的青年文学偶像们,以近乎席卷的姿态,完成了对其他所有“80后”作家的超越。用他来定义“80后”也许不准确;但毫无疑问,绕开他更会变成一纸空谈。……】

看到这里,张潮有些皱眉了,他一向不喜欢“80后”作家这个词,也比较抗拒批评界把自己列入其中。难道这个“石岸”是虎头蛇尾,也要落入其他评论家的窠臼当中。

张潮按捺住心中的迟疑,继续往下读——

【我们要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张潮以孤狼姿态,对抗并扭转了中西方强势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对中国“80后”作家的媒体形象塑造。……】

【“80后”之所以成为一个确定的代际名词,与2004年初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报道密切相关。这篇报道以“80后”命名村树、韩涵等人,并附带贴上叛逆、另类的标签,使其和全球掀起的新潮青年文化相衔接,赋予了这群作家象征性的意义,即以“80后”为代表的当代中国人正在融入西方世界、西方文化。……】

【就当这种文化标签就要逐渐被人群接受的时候,张潮横空出世了。他身上除了年龄和“偏科”以外,没有任何与韩涵、小四相似的特点。他不染发、不纹身、不穿耳钉,也不抨击教育和体制,面对媒体也超乎年龄的成熟和稳定。甚至围绕他的大部分争议,也只出现在文学领域……】

【出人意料的是,张潮这种近乎温驯的形象,反而让他收获了更广阔的读者群和更普遍的额认同。我们发现“80后”并不一定就喜欢叛逆与另类,更多是被媒体驯化。一旦有了更加优质的偶像出现,他们也不吝于奉献自己的热爱。……】

【张潮在《消失的爱人》的创作和与方老师等人的纷争上,表现出了对抗西方主流媒体形象塑造的意识。他对美国并没有上一代作家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的态度,而是保持在一个恰当的距离上进行观察、审视,甚至嘲弄。……】

【在其他“80后”作家普遍被“全球化”的时候,张潮却展现了一种“我不就山、山来就我”的自信。而不可思议的是,他做到了。无论是美国书商,还是美国的左翼文化界,对张潮可谓“趋之若鹜”。因为有张潮,中国的“80后”才能称之为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全球化”文化标签。……】

这部分评价倒是中规中矩,主要是肯定了张潮在“80后”作家当中展现出的不同姿态的正面价值,尤其是对抗美国媒体话语霸权、保持独立性方面的贡献。

不过最让张潮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张潮“标签”化,似乎真的就是把“80”后当成一个年代或者年龄概念进行陈述,这样让张潮舒服了一点,可以继续往下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