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张潮的成功是完全根植于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他极其善于利用媒体为自己服务,他的许多底气,都来源于他那惊人的销量和版税。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与在他之前“呼风唤雨”的韩涵、小四,颇有相似之处。……】
【这种基于“全球化”和“市场化”成长起来的“80后”写作群体,因其诞生和成长的社会条件、文化条件、生活条件乃至政治条件等,全都迥异于此前的所有各代作家,所以,他们的出现真正标志了中国当代作家的实质性“换代”。这种“换代”不是以往那种渐进式的替换,而是划出了一条深深的鸿沟。……】
【尽管张潮一再抗拒自己身上“80后”的标签,但是事实就是,没有哪一代作家,会与前代作家进行如此激烈的切割甚至对立。我们发现很难找到哪个70后作家在创作姿态上,拥有与“80后”相似的特质,哪怕是“李寻欢”“安妮宝贝”等成名于网络的70后作家也是如此。……】
【伴随着中国崛起而普遍涌现出的新的民族情感和政治觉悟,正潜移默化地更新着时代精神。……】
看到这里,张潮完全讶然了。他发现作者“石岸”在抛弃了将“80后”作家标签化的评论惯性后,竟然真的从自己、韩涵、小四等人身上,提炼出了具有说服力的共同要素。
张潮也不得不承认,“石岸”的这种分析、判断是准确的。自己的很多行动逻辑,其实是建立在商业成功的基础上,确实和当年热爱大放厥词的韩涵或者喜欢迎合媒体的小四,都有着神似之处。
这份洞察力,让张潮真正重视起这份评论来——
【可以说,“80后”是90年代之子,而且未来也只能是90年代之子。因为“80后”在“漫长的90年代”度过了他们的少年和青春时代,走向成年。这个时代塑造了他们基本的情感结构和历史记忆,唯其如此,“漫长的90年代”构成“80后”直接的历史起源。……】
【张潮的作品同样如此。从《少年的巴比伦》开始,到《刑警荣耀》为之,张潮在其严肃文学作品当中,就在反复构建和叙述他的“90年代”情结。这也形成了张潮作品共同的精神内核:带着焦虑的迷惘,对抗潮流的无力,回溯历史的纠结……】
【这种情结既塑造了他,也束缚了他。张潮在近期的一次演讲中,明确表达了对自身创作状态和过往作品的质疑。这种质疑,恰恰来自于他对塑造自己精神世界的“漫长的90年代”的反思与动摇,也表现出了人生经验的缺失,对他锚定自己创作基石的困惑。……】
张潮点了点头,“石岸”这部分批评,并不是对自己演讲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有了新的阐发。
他的自我反省虽然尽量把自我抽离出来,从客观视角审视自己了,和“石岸”的真·客观视角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
这就是文学批评的意义所在。它能发掘出作家自己无法通过内省来观照的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即使带有揣测成分,但是对于作家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参考坐标。
张潮此时已经完全“信任”这个评论家了,剩下的文章一鼓作气地读完了——
【“80后”已无法同父辈们一样经验性地追溯80年代,也难以直观地将80年代以来持续激荡的革命与启蒙、改革与保守、左与右等历史变奏作为理解“80后”自身及所处时代的主导线索。……】
【“80后”并没有亲历80年代,与之存在一种历史的隔膜;更重要的原因或许在于,全球化和市场化主导下的“漫长的90年代”才是他们生活的基本处境。……】
【历史在“80后”身上断裂了:一方面,经济在高速发展,一切也都在飞速发展、上升和涌现;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事物在萎缩、下沉和失落,例如成长的故乡、少时的记忆和旧有的社会关系,都迅速地面目全非。……】
【张潮就是一个站在历史的断崖上,顾盼迟疑的独行者,因为他比其他所有“80后”作家走得都更远,所以现在只有他站在了这里。……】
【他也许会终将需要创造出一种连接两个时代、两个世纪的新方式。也唯有创造出这样一种新方式,“80后”才能在已经开始的代际更替之中、在已经拉开大幕的新的历史正剧之中,恰切地实现自我定位。……】
【但如果没有,那我们也应相信,后来者也会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从“80后”自身的历史位置出发去理解当下与未来的时代状况,并主体性地承担起历史责任。】
……
酣畅淋漓!
张潮把报纸往桌上重重一扣,发出“砰”的一声响,然后喝彩道:“好!好!写得好!”
倒把老爹张卫国吓了一跳,以为张潮这喝倒彩呢,马上道:“人家写得不错,大过年的,你可别乱撒气!”也不怪张卫国误会,张潮这方面“凶名”实在太盛。
张潮无奈地看了一眼老爹,才道:“我说的好,是真好。——再说了,我是那么睚眦必报的人吗?”
张卫国这才放下心来,与张潮讨论道:“这个‘石岸’,肯定也是个年轻人!甚至是你的同龄人!”
张潮问道:“你怎么知道?”
张卫国道:“他对于‘80后’的解读,显然是带着主体意识的,也就是说他是以‘80后’写‘80后’。文章中有很多痕迹可以看出来……
再说了,这种视角和视野的批评文章,老古董们也做不出来。”
张潮点点头,同意老爸的判断——虽然老同志远离文学很多年了,但是当年的功底无疑还在——说道:“他对‘80后’,包括我在内,存在的问题的判断直击要害。
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映照的是我们这一代人无处不在的失落。其实我很多时候就是在这样一种发展与失落交织的社会变迁中理解自身的历史和位置。”
张卫国同意道:“我们这一代的作家,更多地是向‘过去’,向‘乡村’,向‘历史’去寻求文学的答案。你们这代作家,也不要被‘漫长的90年代’困住啊。……”
这是张潮两世经验相加,第一次和自己的父亲探讨文学。上一世,自己太幼稚,等成熟的时候,已经很少回家,与父亲的隔膜变厚了;
这一世,自己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
张潮母亲看到这一幕,没有再叫这父子二人吃早饭,而是默默把包子、油条、豆浆端进了张潮房间里,让他们边吃边聊……
和父亲聊完以后,张潮就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中国读书报》的编辑部,问到了这个“石岸”的身份——竟然是一个20岁出头的中文系大二学生,甚至比张潮还要小两岁。
听到这个消息,张卫国也感叹一句:“世界果然是你们的啊!”
张潮想了想,觉得自己不能不有所回应,所以专门写一篇文章,呼应“石岸”的批评,也希望这种视角高远、视野开阔的文学批评,能逐渐成为主流。
而就在张潮撰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教育界对他的言论,却大大地不以为然,一篇名为《素质教育岂容亵渎,张潮勿做应试“帮凶”》的文章,也登上了《教育通讯》的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