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样的场景表现,最能勾起人们对故乡、对家、对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而《你的名字》的故事风格又完全契合了新海城的叙事偏好,所以虽然这时候的他还没有《秒速五厘米》等作品的积淀,但是呈现出来的效果却与张潮印象里几乎一致。
看到一半,张潮忍不住用英语对身边的新海城说了一句:“你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
受宠若惊的新海城连忙低声致谢。
张潮笑着问道:“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来中国参加中国版的首映?”
新海城惊喜地道:“我可以吗?什么时间?”
张潮道:“《你的名字》已经确定引进了,你是导演,能来最好。时间大概在1个月后,我让同事联系你。”
新海城兴奋地点点头,同意了。
两人不再说话,继续观影。
100分钟的电影在大家充满惊喜、悬念和温暖的观影体验中,不知不觉播放完了。当片尾字幕缓缓升起时,所有观众都还沉浸在影片结尾主人公在长长的台阶上,交错回身,说出“你的名是……?”的感动中。
短暂的沉默后,影厅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整整持续1分多钟才停歇。这对于含蓄的日本人来说,已经算是难得的致敬了。
就在大家以为灯光要亮起,主创们要上台接受采访的时候,刚刚走完字幕的银幕却没有暗下来,而是闪现出一个倒计时——
10、9、8、7……
等到倒计时结束,银幕中出现了观众们刚刚看过、还很熟悉的新海城风格的天空和白云;
然后镜头慢慢往下,一座十分陌生的高塔出现在眼前,紧接着是看起来和日本相似,却又完全不同的摩天大楼……
等到主人公“龙”说出中文的那一刻,现成的观众才恍然大悟——
原来《你的名字》还套拍了一个“中国版”,这是预告片!大家的好奇心又被调动了起来,画面中的异国场景同样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哇,好美。原来中国也有这么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古代建筑!”
“不愧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呢!”
“中国也这么发达吗?这些高楼大厦都是在中国取景的吗?”
“《你的名字》本来就是中国作者写的中国故事啊,你们都忘了吗?”
“其实这部才是‘原版’,我们刚刚看的是特供日本的版本吧?”
“好美啊!这里是哪里?好想去!”
……
影厅里到处是影迷们热情的讨论,几乎所有人都对这部“原版”《你的名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预告片时长不过2分钟,等“中国首映时间9月30日”的字样出现时,观众席上还响起了意犹未尽的“诶”声。
这时候影厅的灯光才全部亮起来,主创人员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后转身挥手,再次享受了一次观众们的热情掌声。
工作人员趁此间隙,在台上摆了5张单人沙发和1个小桌子,然后邀请包括张潮在内的几个主创人员上台接受记者和影迷的提问。
现场当然给张潮配了一个翻译,但是并没有翻译新海城他们的问答内容,所以在前面一段时间,张潮完全是“鸭母听雷公,轰隆隆不知道说什么”(家乡俚谚),差点睡着。
等了十几分钟,终于有记者提问他了,张潮才赶紧打起精神——
“请问张潮桑,作为原作者,为什么会把自己的作品交给新海城监督这样的新人?对于目前的动画版,你是否感到满意?
还有,我认为,今天日本版已经很优秀了,为什么还要制作一个中国版呢?是出于市场和票房的考量吗?”
张潮从容地回答道:“首先还是新海城导演的真诚打动了我,他对于得到《你的名字》的制作权十分执着,既打动了角川历彦先生,也打动了我。
恰好我看过新海城导演的早期作品,虽然没有一部是长片,但是独特的风格和先进的制作方式,完全符合我对《你的名字》动画版的期望。
而成品,大家也都看到了,已经不仅仅是优秀了。甚至可以说开创了一种新颖的动画风格,我认为新海城导演未来是能在动画发展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人物。”
张潮对作品如此高的赞誉,是现场所有人包括新海城本人都没有想到的,让这个30岁出头的年轻监督顿时就要热泪盈眶——“在动画发展历史上留下一笔”!
这是何等评价?岂不是说自己将来有望与手冢治虫、宫崎骏这样的大师看齐;至不济,也是大友克洋吧?
要不是现场不合适,新海城立马就想站起来给张潮鞠个躬!
张潮顿了一顿,才郑重其事地回答第三个问题:“我是一个中国作家,《你的名字》是一部中国。无论这部动画的制作主力是哪一国的人,我都坚持它要讲中国的故事。
所以在我心目中中国版《你的名字》,才是原汁原味。我相信,中国的观众,也更愿意看到一部内核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优秀动画电影。
至于技术层面,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与新海城导演,不仅是一次合作,也是一次学习。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也能用中国自己的人才、自己的技术,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第二天,《你的名字》中国版要上映的消息,以及预告片,就铺天盖地地占满了报纸和电视的娱乐板块。
连带张潮的采访也纷纷被转载,尤其是他“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的观点,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和讨论。
王仲军自然在第一时间就看到了相关报道,人都麻了,连忙打电话给那个影评人,告诉他马上把自己要他写的那篇影评给撤下来。
但是人家告诉他“已经晚了,这一期的《大众电影》已经印好了,马上就要发到读者手上……”
王仲军绝望地扔下了电话,终于感受到什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那篇影评的名字就叫做:
《中国电影“外国化”,究竟是好还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