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の栄光》这本书后面还有张潮的中篇《少年の巴比伦》,两部作品加起来20多万字,等村上春树全部看完的时候,晨曦已经漫窗帘的缝隙,在房间的边缘划出淡金色的痕迹。
他索性起身,把窗帘整个拉开。此时朝阳的霞光已经流淌在高楼大厦的玻璃镜面上,温和得像刚融化的奶油,更远的新宿却仍浸泡在钴蓝色的夜里,仍未醒来。
如果不是楼宇间不时见到的日文招牌,村上也分不清这到底是日本还是美国。
“张潮”这个名字他并非第一次听说。住在美国的时候,他就在电视和报纸上多次看到这个中国年轻人掀起的舆论风潮。
他并没有特别留意。毕竟美国媒体热爱夸张的修辞以及种族议题的敏感性他深有体会,只认为这又是一个踩中了热点的幸运儿而已。
在30年的写作生涯当中,他见证过太多文学的流星——即使曾经和他并称为“双村上”的村上龙,虽然依旧高产,但再也没有写出一部接近《无限接近透明的蓝》的作品了。
但张潮给他的感觉却非常不同。
张潮与许多日本年轻的作家沉溺在自我中难以自拔不同,他的作品始终贯彻着一股冷静感。作为作者的张潮并没有全身心地代入任何一个角色当中,而更像是躲在阴翳角落的观察者。
这种游离的创作态度虽然让作品不能灼热地炙烤读者的神经,甚至让读者丧失理智,与角色共舞;
但同时也给带来了惊人的穿透力,仿佛可以直接洞穿时空的阻隔,让村上春树这个异国的读者,也触摸到他笔下这些时代的褶皱。
村上看看墙上的钟,已经早上5点10分。他去卫生间简单洗漱了一下,然后给自己煎了鸡蛋、烤了面包片,又冲上一杯咖啡。
一边吃着早餐,村上一边在自己的内心盘算着刚刚让他连夜读完的两个故事。
根据饭塚容写的序言,《少年の巴比伦》是张潮19岁时候的作品,而《刑事の栄光》则是去年所作。虽然仅仅隔了2年时间,但村上却看到了一个作家的成长。
《少年の巴比伦》中那个90年代国营糖精厂,因其特殊的时代质感,在村上眼中或许会成为东亚文学某种新的地标。
但它的叙事手法却仍有些稚嫩,带有明显的炫技感,仿佛一个年轻的杂技演员在尽情地展现刚刚掌握的空翻身段。
《刑事の栄光》带给他的感觉却更加特别——三重叙事框架中,他看到了某种熟悉的文学基因,这种让叙述者与人物相互质疑、相互解构的手法,与其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构建的镜像世界形成奇妙呼应。
无疑张潮走得更远。当程队长从开始的虚构层面突然闯入现实维度时,这种叙事的穿透力已超出村上惯用的平行时空设定,让人明白真相从来不是凝固的事实,而是随着人类情绪的变化而不断流动。
关键是张潮在这部当中收敛了叙述的火气,将一切悲怆与愤怒都埋进了文字的深处,只在地面上长一棵结满疮疤、也开满小花的老树。
这时候村上的脑海浮现出《刑事の栄光》的结尾——
【雪停的时候,我站在荒废的旧派出所二楼。车棚的铁皮屋顶被风掀起又砸落在钢架上,轰响中,十年前的脚步回声依然清晰可辨。某个被雨水泡胀的笔记本摊在窗台,末页潦草记着:“98.4.17晴确认死亡。”
夕阳穿透纸背,将“死亡”二字涂成金箔,映着城市尽头永不消散的暮霭。】
“真是个好结尾啊!”村上暗自赞叹着,毕竟写一个美妙的结尾对每一个苛待自己的而言,都是一种折磨。
对于村上来说,没有想好的结尾,他甚至不会动笔写开头。
两部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张潮对“过渡地带”的敏锐捕捉。无论是县城“城市-乡村的过渡”,还是程队长“80年代-90年代的过渡”,都带有一种天然的疏离感。
这种疏离感,也正是村上春树的特点。但与典型的“村上春树”不同的是,张潮笔下的角色没有那种理想幻灭后的“松弛感”,也不是“现代病患者”,反而充满了一种野蛮的活力。
这种野蛮不是暴力,而是未被规训的生命对现代社会的粗粝解构。
“你可真是狡猾啊,让我看这样的。”村上无奈地摇摇头,仿佛饭塚容就坐在他的对面。
对于已经年近六旬的他而言,读几部年轻人的自然不会让他改变文学的理念,哪怕是最爱的菲茨杰拉德活过来也不行。
但他也明白了老友为什么想让自己见张潮一面的原因——
某种程度上,张潮就好像25岁的自己活在21世纪的镜像;张潮的野蛮生长,恰似他年轻时刻意压制的某种能量。
1979年,那个在国分寺爵士酒吧熬夜写《1973年的弹子球》的青年,与此刻东京公寓里读《刑警荣耀》的老人,在张潮的文字中完成了宿命般的时空折迭。
从他决心用寻找人生出口的同时,从此也被困在了由虚构构成的迷宫当中。
可能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村上笔下的人物永远在寻找出口,渡边彻在直子与绿子之间摇摆,田村卡夫卡奔向四国的森林……
不知不觉,早餐吃完了,时钟的指针也指向了6点钟的位置。
村上春树按照以往的规律,坐到书房里,一直写到了10点钟,直到10张稿纸都铺满字为止。
一夜未眠对精力充沛的他来说并不算什么大事,他甚至没有取消今天的跑步计划,而是穿上了运动装和跑鞋,准备下楼。
但看了一眼手机,他才发现“新着信”提示竟然有数十条。忍不住好奇心,村上翻开手机盖,打开其中的一条看了一眼……
“诶?”村上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
这封邮件附带了一张照片,正是自己站在书店的柜台前,付款购买《刑事の栄光》的样子。不过照片非常模糊,只能看清轮廓,应该是从监控录像当中截取到的。
「听闻您昨晚购买了张潮君的《刑事の栄光》,请问是这样吗?」发邮件的是他一个熟悉的日本文学记者、专栏作家,叫做佐藤健一。
村长春树暗自感叹:“真是信息社会啊……什么秘密都保不住!”
又打开几份邮件,基本都是询问此事的记者和作家,他也看了给店员签名的那本《海边的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