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夏小说网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22章 「网络文学」的大礼议事件

第322章 「网络文学」的大礼议事件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时候有人用全场都听得到的声音嘀咕道:“还有脸说,你都断更多久了……”

张潮脸不红心不跳,只当没听到,继续解释道:“将「网络文学」纳入评选范围并独立设项,只是因为大家现在还认为它是一种‘非主流’的创作形式,所以需要区别对待。

但我相信,未来的某一天,这种界限最终会消弭。一部文学作品到底是‘网络连载’还是‘实体出版’,不会是人们评价的出发点。”

记者兴奋地追问道:“哦?你是认为「网络文学」也会向传统文学靠拢,「网络文学作家」会用更加严谨、更加严肃的态度进行创作?”

张潮诧异道:“当然不是……我的意思是,「网络」最终会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载体,「网络文学」也会是成为文学的基本盘。

我说几个基本数字吧——

到2006年年底,网络文学读者总数已达4930万,相当于三个BJ市常住人口总和。

2007年,起点、17K、榕树下、天涯论坛等网络平台有超过日均3000部的创作规模,这个数字超过2006年全国国内纸质文学新作品出版物总和。

当前网络文学存续作品超过1740万部,这个数字是《四库全书》著录典籍的38倍。

我们网络作家当然需要更严谨、更严肃的创作态度,但首先要承认这片‘冲积平原’的存在——因为其中可能正孕育着未来的《白鹿原》或《红高粱》。”

几个大体量的数字一下就让现场的记者有些懵。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和以往从不带稿、天马行空的风格不同,张潮这次面前摆着几张纸,张潮在报数据的时候是看着这些纸说的。

网络文学这些年的发展非常迅猛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也有一些机构如社科院进行了调研,但是由于主流媒体并不重视,所以没有汇总成一幅「网络文学」的整体图景。

这就好像大家都在瞎子摸象的时候,张潮把蒙在各人眼睛上的黑布揭了下来。

采访过发牢骚的老作家的那位记者忽然明白为什么张潮能说服作协里的那些“老古董”了——当模糊的感觉被精确的数字替代时,真相对意识的刺激往往能超越日常蝇营狗苟的算计。

但是仍然有记者不服气,继续质疑道:“有人说把「网络文学」纳入奖项评选是一场‘草根狂欢’,不管是创作者还是受众,都在‘文学的边缘跳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张潮道:“这是一种源于无知的偏见——只要我不知道,那就是假的。我们一般说过去能上网的都是‘高知’和‘精英’,或者干脆是‘有钱人’,那怎么在网络上写、的,就是‘草根’了呢?

这种逻辑不是很吊诡吗?”

问问题的记者哑然,不知该怎么接话。

张潮继续道:“根据社科院最新调研和起点网的内部数据交叉比对以后显示,网络文学核心创作者中本科学历占比61.2%,硕士及以上学历者达17.4%,这个比例与传统文学期刊作者群体基本持平。

初选名单中,《新宋》的作者阿越系四川大学历史学硕士;《窃明》的作者灰熊猫是留学法国的计算机工程师——这样的创作阵容,还能被称为‘草根狂欢’吗?

当然,说这些作者和读者是‘草根’倒也没错——传统观念中,只要没有权力在手,不都是‘草民’吗?说出「网络文学」是‘草根狂欢’的人,不仅自己跪着,还希望别人也没有膝盖。”

现场响起了一阵“嘶”的吸气声,记者们一开始还以为张潮一改风格,要用数据打天下了,但是现在熟悉的配方和味道又都回来了。

要知道,提出「网络文学」是“草根狂欢”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而是上海社科院文研所的前段时间刊登在《上海文学》上的一系列学术专题文章中很有分量的一篇。

张潮还是那样,真不怕把人往死里得罪。

记者仍然不甘心,问道:“网络文学的写手们大多是‘半路出家’,虽说其中不乏有水平不错的作品,但是创作水平良莠不齐一直是网络文学的一大问题……”

张潮不耐烦了,说道:“你的意思是现在走传统路线的作家都是‘根正苗红’咯?一落地叼着钢笔,一辈子没干过别的行当,写出来的作品都是一水的佳作?

但凡有常识的都不会这么认为吧?麻烦问这种问题的时候,先用脑子过滤一遍,不然我只能认为今天现场来的记者都‘良莠不齐’了。”

被张潮怼了一顿的记者满脸通红,只能嘟囔着道:“这也是《上海文学》上说的嘛……”

张潮随口就接过来道:“所以不是所有用铅字印在纸上的文章都是好的嘛,也是‘良莠不齐’!”

但是这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仍然有记者问道:“「网络文学」诞生还不到10年,现在就给把‘茅盾文学奖’这样的头衔给它,是不是太着急了?

可不可以再等几年,等到「网络文学」更成熟一些?比如……”

张潮笑问道:“比如再过几年?十年?还是二十年?”

记者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

张潮道:“多年前,茅盾先生在《月报》改革宣言中强调‘文学应映照时代眉目’。而今天这个眉目正被230万网络创作者勾勒。

文学界不能总在事后追认吧?「茅盾文学新人奖」作为国家级奖项,有责任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建立前瞻性的价值锚点。

1936年,「白话文运动」才过了不到17年,中国的白话文创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的时候,上海的良友图书公司就编选一部《中国新文学大系》,提前为白话文运动完成历史归档。

这部《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者有胡适、茅盾、鲁迅、朱自清、周作人……我们都没有开始编书呢,只是颁个奖而已,怎么就‘太着急’了?

堂堂作协,总不能连个民国的私营图书公司的气魄都不如吧?”

记者们一边用笔速记,一边绞尽脑汁地想还能从什么角度质疑张潮,最后终于憋出来一个:“如果「网络文学」因为「茅盾文学奖」这个金字招牌而广受关注,大家都去看网络,势必冲击到实体阅读。

但我们知道,现在文学的中坚力量仍然在实体。你自己,也主要是一个实体书作家。你怎么看待这种冲击呢?”

其他记者闻言都精神一振,心想这个角度比较新鲜——人的阅读时间与读物消费都是有限的,给了网络文学的多了,那给实体文学的就少了,这肯定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张潮总不能让「茅盾文学新人奖」成了吃里扒外奖吧?

(晚点还有一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