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楚“Me Too!”标语的含义以后,张潮才松了口气;不过也感叹了一下世道变幻莫测。同样的字眼,早十多年出现,内涵竟然和自己记忆里截然相反。
应付了几句记者提问,张潮就穿过人群,跟着大卫·米勒等人径直出了站厅,乘坐上出版社派来接他们的计程车,一路直奔酒店。
得益于张潮一路来为新书发布做出的种种“正面贡献”,Simon&Schuster出版社为他们订了纽约的希尔顿中城酒店,这里距离Simon&Schuster出版社总部只需要步行5分钟。
张潮住的是豪华套房,酒店房间的窗口,可以直接看到著名的洛克菲勒中心,还可以瞥见时代广场的一隅,属实是黄金地段了。
新书发布会在3天以后,地点原本定在著名的巴诺书店的纽约旗舰店,但是随着张潮在美国影响力的发酵,临时又调整为纽约公共图书馆(NYPL)的主馆。
这里的活动场地本来极难申请,至少要提前2-3个月。但是Simon&Schuster出版社和纽约公共图书馆一向合作关系紧密,这次恰巧有个艺术展临时撤展了,空出来的场地就给了张潮的新书发布会。
不过时间也比原定的推迟了1天,给张潮等人留出了宝贵的休息时间。
张潮刚刚洗漱完毕,想要好好休息一下——毕竟连续几天睡在火车上,即使是豪华包厢,也让人精疲力尽。
但是门很快就被敲响了,是许蕊雅。她给张潮送来了一张长长的清单,都是各种不同人物、机构希望和他见面、邀他晚宴,或者干脆直接请他捐款……
有什么纽约艺术家联盟,全美平权运动委员会,还有唐人街某某华人总商会,甚至有动物保护协会请张潮跟随他们一起去海上阻挡日本的捕鲸船……
“这不是有枣没枣打三杆子吗?”张潮看得一个头两个大。把纸张又塞回给许蕊雅,对她道:“能推的就推掉,尤其是骗我上船这种……其他所有事情,我都授权由你来处理。
除非是有关新书发布会的事,我不得不出面的。出版社那边开会,你能替我去的也替我去。”
许蕊雅高兴极了,连忙应了一声:“好!”兴冲冲地离开张潮的房间。这份清单里,除了那些不太靠谱的邀请外,有不少是其他出版社以及作家相关事务。
许蕊雅恰好可以通过这个机会,拓展「潮汐文化」在美国的业务,也为自己延展出更多的人脉。
送走许蕊雅,张潮已经困意全无了,搬了张椅子跑到房间的阳台坐着,手里端着茶杯,看着脚下的车水马龙,望着远处高低起伏的城市天际线,陷入了沉思当中。
一部在旅途中酝酿,此刻终于初具雏形的新——《原乡》——正在他的脑海内反复洗炼。
“原乡”,从字面上解释是“祖先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是一宗一姓血脉的根基所在,比“故乡”更为深邃和悠远。
但是“原”这个字,不仅是“原本、原先”之意,它的本义是个动词,意思“探究根本”。
所以,在张潮的构思里《原乡》这部,还有“探究何为「乡」,「乡」的根本是什么?”的意旨。
张潮不是想写一部人们所熟知的“家族史”,例如《白鹿原》或者《百年孤独》这样。而是想从华人一百多年的异国迁徙历史当中,去寻找「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根源」;
以及这份根源如何深刻影响了这些迁徙者和迁徙者的家人。
这份灵感最初来源于许蕊雅、苏珊向他解说的19世纪美国华工的移民史、奋斗史,引发了他对“华人迁徙者”身份的思考——
张潮是福海人,福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向外迁徙的大省。从明清两代举家,甚至举族“下南洋”;到近几十年坐渔船到日本福冈冲滩;再到挤在集装箱里远渡重洋去美国……
“妈祖一拜,全球免签”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基本也如实反应了福海人超乎全国其他地区人民的那种“离家出走”的冲动心态。
福海本地总人口不过3500多万,而有记录的海外华侨就超过了1700万。
看起来,似乎这里的人们对「乡土」是没有执念的,随时都会离开这片土地。
但好玩的是,这些人去往异国他乡以后,往往又表现出极其强烈的「乡土情结」,并付之行动。
几乎在所有有华人聚集的国家,都会形成“唐人街”“中华街”或者“小中华”这样的街区,这些街区具有高度的文化封闭性,从习俗到日常生活用品与国内几乎无异。
有些来此的老人家,甚至可以一句当地语言都不会,只靠福海话就生活一辈子。
同时这些人也非常热衷用在国外赚到的钱回馈乡里。从洋务运动到抗日战争,下南洋募款者源源不绝,几乎都能得到丰厚的支援;
抗日战争期间,无数南洋华侨子弟更是自带武装、钱粮,回到大陆投身战场,奋勇杀敌,将热血洒在神州大地之上。
还有像陈嘉庚先生这样,建设祖国不惜破家舍财的华商更是比比皆是。
即使不说这些大仁大义之辈,张潮所见到的那些普普通通在国外打工的乡亲,不论最后回不回来,赚到的第一份钱,总是要在乡里起一间大厝的——哪怕一年都住不了三五天。
如果说中国哪个地区的人群表现出来的「乡土情结」最浓烈,也最复杂,也最矛盾,那么福海可以说当仁不让。
紧接着,张潮又从斯蒂芬·金对题材“百无禁忌”的豁达态度,到黎翊云纠结、沉溺于祖国/母亲情结的不可自拔,再到由基兰·德赛引发对“移民题材”的深入思考……
一路上见到的风景、聊过的历史、见过的人、遭遇的风波、思考过的问题,终于凝练成张潮对《原乡》这部作品的构思——
他要展现福海一个普通家庭的三代人、绵延两个世纪对「故乡」的复杂纠葛。
之前在听完许蕊雅讲述的华人淘金史以后,张潮的脑海中曾经萌生出这部的一个场景——
「依山傍海的沿海小镇上,一个母亲独自守着儿子过活。母亲谨守着百年来的传统,对远渡重洋的丈夫不敢有半点怨怼,只能翘首盼望;
但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则复杂得多。在他心中,父亲不是一个实在的人,而是一个虚幻的符号、一把陌生的声音、一串变幻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