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夏小说网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98章 同胞

第298章 同胞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他们似乎知道华人只是缺少机会,于是在各方面都要打压华人的发展。比如在19世纪末,洛杉矶的蔬菜供应就几乎被华人垄断了。”

张潮听完两人的介绍后,有些总结意味地道:“19世纪末期,美国内战早已经打完了,蓄奴制也废除了,但是歧视没有停止。

马克·吐温可以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写一个憨厚的黑奴吉姆,也可以在《傻瓜威尔逊》里批判美国社会仍然未给黑人‘真正的自由’。

但即使这么一位对底层人充满同情的作家,也不能免俗地刻画华人的负面形象。单纯的歧视,只会无视;刻意的贬低,多少掺杂些愤怒和提防。

为什么会这样?是他们感觉无法掌控华人吗?”

苏珊陷入了沉思,许蕊雅则道:“可能是华人移民的‘优越感’太强了吧?”

张潮道:“哦?”

许蕊雅进一步解释道:“华人和其他移民不同。其他移民来到美国以后,虽然也会形成一些聚居区,但没有一个像‘唐人街’这样顽固的。

早期的华人移民即使在美国发了财,也时刻想着要回老家娶老婆、起大屋。像黄柳霜的父亲就有两个老婆,老家台山一个,洛杉矶一个。

他往返于中国和美国之间,但多数时间都呆在美国,只在结婚的时候回到中国,妻子生完孩子以后又来了美国——并没有带上这位妻子。

他们并不崇拜美国,认为自己的灵魂终会回到故乡;但在生前,他们又几乎不再回到中国。这种情感很复杂,就像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挣扎。

哦,还有,那时候的华人移民看不起其他亚洲国家的移民,认为他们都是野蛮人。华人还特别重视教育,即使非常贫穷,也要把孩子送到好地学校里学习,要做‘人上人’。

……”

许蕊雅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张潮思来想去,最后抓住了一个重点,道:“这种所谓的‘优越感’,其实就是一种不断争取、不断向上的精神吧?

中国人有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本质来说就是不相信什么‘血统’‘种族’和‘出身’。我们相信的是自己的努力和把握机遇。

这可能与美国的其他移民族群不太一样吧?”

苏珊这个时候插话道:“似乎确实是这样。我认识的华人同学,他们的家长,似乎都更倾向于通过自身的奋斗,摆脱原有的阶层。

所以他们学的几乎都是医生、律师、软件工程师这样的学科。他们并不热衷于参与公共活动,不像其他族裔。他们就这样,以个体的形式,这一点、那一点地去实现阶层的提升。”

随着许蕊雅、苏珊两人的诉说,张潮心中一个故事开始慢慢成型——他不想去描写在美国淘金的华人移民,他相信这方面自己就算了解得再多,也不可能超过有着第一手资料,甚至能采访到当事人的美国作家们。

但是他想描写的是大洋彼岸,华人移民“中国一侧”的故事。许蕊雅诉说的细节当中,有一个引起了他的注意——

第一代好莱坞华人女影星黄柳霜的父亲在老家台山的那个妻子,在丈夫离开以后,用了多少年伫望丈夫的归来?这种颇有点奇怪的家庭关系,不仅连接了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也连接了两个时代。

张潮对此比较有感触,主要还是因为无论长福,还是福海,都是有名的“侨乡”。某种意义上,长福或者福海,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族群文化。

许多有移民经历的作家,最热衷的题材就是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生活”,他们用笔触描绘新移民在美国这片陌生土地上,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努力融入新的社会环境。

这种双重身份带来的冲突与融合,成为了一种屡试不爽的题材。

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的文学批评界,都乐于看到一代又一代的移民作家,在他们面前一次又一次地展露自己受到的伤害。

经过和斯蒂芬·金的畅谈后,张潮更明确了自己的文学道路——把故事写给自己看,写给中国人看。而不是去取悦某些批评家,无论是什么国度的。

所以张潮心中的故事,不是发生在美国热火朝天的淘金镇上,也不是发生在鱼龙混杂的洛杉矶唐人街里,而应该是发生在山海依傍的中国沿海乡村,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

这是一个关于守望与背叛、爱与失落、寻找与皈依、痛苦与救赎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母子——作为传统女性的母亲在伫望丈夫的归来;儿子呢,则对毫无记忆的父亲,有着极为复杂、微妙的情感。

就在儿子的订亲宴上,一个神秘的男人突然出现了……

不知不觉,三人就聊到了傍晚。车窗外的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很快就只剩下浓稠的黑色。

用过晚餐以后,张潮早早就让乘务员帮他把包间里的沙发放平、拼成了一张大床,然后躺到床上,开始酝酿今天只想了一个大致框架的。

不知不觉,就眯了过去。

第二天醒来,张潮被告知,“加州和风号”已经进入了犹他州境内。对于这个州,张潮的印象只有两个——NBA的犹他爵士队,和能娶很多老婆的摩门教。

不过他的注意力并不在这上面,窗外的风景也已经看腻了。午餐后,张潮就迎来了第二个嘉宾——华人作家,黎翊云。

黎翊云大概30多岁,表情严肃。

张潮想了想,用中文打了个招呼道:“黎师姐,下午好,很高兴见到你。”黎翊云是90年代燕大毕业生,张潮叫一声师姐,倒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没想到黎翊云却说道:“我希望你能说英文,这是在美国。”——她用的正是英文。

张潮一时愣住了,不知道怎么回应,只能有些尴尬地道:“打招呼而已……”

黎翊云没有管张潮的解释,而是又重复了一遍:“你要用英文。我也只会用英文和你对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