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前几年有个「冯牧文学奖」,设有青年批评家、文学新人和军旅文学三个奖项,张潮评上「文学新人」奖肯定够条件。
但是「冯牧文学奖」在2000、2001、2002连续举办三届以后就停办了。
至于其他由杂志或者地方文联、作协举办的文学奖项,更是因为文学的衰落,经常颁了奖连一篇像样的报道都找不到。
“青黄不接啊,青黄不接啊!”副主席陈建工感叹道。
大家在这里“肆无忌惮”地以张潮为焦点,讨论适合青年作家的、有分量的文学奖项,却丝毫没有私相授受之感。
只因为从“青年作家”或者“文学新人”标准出发,张潮获得任何一个与之沾边的奖项,估计都不会有任何争议。
唯一有争议的,恐怕是这个奖项,配不配得上张潮这几年的成就。
相比大陆,不要说日本、美国、欧洲,这样文学市场高度繁荣、成熟的地方,就连香港、台湾两个地区在奖励青年作家方面,也做的很不错。
以香港为例,自1972年起就设立了青年文学奖,透过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学比赛及将得奖作品结集成书,为热爱创作人士免费提供发表作品的途径,从而鼓励文学创作。
自该奖举办以来,香港几乎所有知名作家,都是从中走出来的。与「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中文文学创作奖」并称香港文学三大奖。
相较而言,2007年的大陆,此方面确实缺乏适合颁发给青年作家的奖项。让这些年轻人混在关系错综复杂、老登横行的传统奖项评选里竞争,显然是不公平的。
铁宁看争论了半天没有结果,最后还是忍不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要从头开始设立一个专门颁给青年作家的奖项,那从申请、批复、宣传再到实际运作,至少要1到2年时间……”
姜子龙眼睛一转,抓住了重点,道:“你的意思是,不从头新设?那是直接从现有的奖项里新增?”
铁宁点头道:“是的。”
高红波也回过味儿来了,原来今天的戏肉在这里,连忙道:“那不是也得等上一两年?”
铁宁道:“虽然是新增奖项,不等于要和主奖项一起颁发啊!”
大家一愣,显然没有想过这件事。
铁宁暗叹一口气,接着解释道:“从原来的文学奖里,增设一个青年作家或者文学新人奖,但是早于主奖项进行单独颁奖。
这样奖项的分量有了,关注度也有了,对国内的优秀青年作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鼓励。”
铁宁话说完,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嗡嗡的讨论声。
过了十几分钟,一直没有怎么发言的陈忠实说话了:“我觉得这个提议没毛病。我们这些老头子,没有本事搬石头,给娃娃们让条路总还是行的嘛!”
陈忠实是在场除了姜子龙以外,年纪最大的老资格副主席了,平时一般都呆在西安,这次是刚好有事来燕京,恰逢其会。他说话还是非常有分量的。
姜子龙也同意道:“是要设一个有分量的文学新人奖,而且单独颁奖,不要让人抢他们的风头!”
姜子龙是目前作协里除了主席铁宁以外,唯一的“三朝元老”,他对这个提议投了赞成票,就代表这个提议很有可能成为现实。
“那用哪个文学奖来增设这个新人奖?”
铁宁环视一下会议室,坚定地道:“当然是茅盾文学奖!只有茅奖有这个影响力,让全国人民都知道、都认可。”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了“嗡嗡”声中。
这可是茅盾文学奖,不管它有多少争议,但始终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奖!
任何在这个奖项上进行的动作,都要考虑到背后深远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大家讨论了半天,最后还是高红波代表其他副主席向铁宁提出了疑问:“您这么说,肯定是有预案了,大概是什么样的,能和大家说说看吗?”
铁宁略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就温言详细介绍起来:“我们首先要承认自己在文化传播上与先进地区的差距,除了茅盾文学奖,我们并没有其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奖项。”
这点倒是没有什么人反对,要不是这是正式的工作会议,所有人的发言都要写进会议纪要,甚至可以直接说“茅盾文学奖”也没有什么国际影响力。”
但是坐在这个屋里的,很多都是茅奖得主,所以也要彼此留面子。
见没有人有异议,铁宁才接着说道:“所以既然要做,就要一次到位。要是畏首畏尾,到时候放个哑炮,再想着亡羊补牢,那就太晚了。
我的建议就是,在茅盾文学奖下,新设一个「茅盾文学新人奖」,评奖周期为2年一届,主要褒奖过去23年表现突出的文学新人。
如果第一届就在今年颁奖,那么就是颁给2004年到2006年出现在文坛上的新人的。提名方面,可以由文联、作协,还有各大文学杂志共同组成提名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
至于具体的评选细则、获奖人数这些,我们可以等委员会成立以后,再细细商量。”
铁宁说完,立刻就有人问道:“那具体是2年,还是3年?”
铁宁大大方方道:“考虑到首届设奖的特殊性,所以范围放宽点,先3年吧,这样能把尽量多的文学新人考虑进来。
下一届开始,既然已经衔接上了,那就2年一届!”
立刻就有人暗笑,这哪是“首届设奖的特殊性”,明明是“张潮参评的特殊性”。张潮是2004年出的第一本书,到2005年影响力就已经很大了。
不过还有一个疑问:“这个文学新人奖,要不要和一年后颁发的主奖项设置回避机制?比如获得了新人奖的,原则上不参与茅奖的评选了?”
这个问题原本可以说是荒谬。茅盾文学奖还没有诞生过40岁以下的获奖者,“文学新人”怎么看都和这个奖项无关。
但是因为大家默认张潮肯定是要获得新人奖的,而且也肯定是会提名茅奖的主奖项的,所以有此一问。
铁宁道:“「茅盾文学新人奖」是颁给作家的,「茅盾文学奖」是颁给作品的,两者不冲突,当然不用回避。”
既然身为作协主席和茅奖评委会主任的铁宁都这么说了,那大家自然没有什么别的意见,张潮连获两奖的概率不是没有,但实在是太低了。
铁宁最后总结道:“设立「茅盾文学新人奖」,目的就是为了扶植青年文学新人、构建新时代文学良性生态,让有发展潜力、有影响力、年纪轻的年轻作家,获得更多展示的舞台。”
接着又语重心长地道:“我知道大家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可能不需要这个奖项,但是其他年轻作家肯定需要,不是人人都有他的读者基础和媒体曝光度的。
‘一枝独秀不是春’,我们设立「茅盾文学新人奖」的初衷,也许是因为某一个年轻作家。但是这个奖项成功运作起来,受益的却是所有的年轻作家!”
一句话,给这件事定了性,大家也就没有话说,在简单的举手表决以后,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随后再商讨了几件常规事务以后,这次作协会议就算是圆满结束了。
此时已经夜里,就在大家要散场的时候,秘书小杨忽然进来给铁宁报告了一个消息:张潮获文学奖了,而且还是大奖!
这一下,会议室里的主席、副主席们,全都不淡定了——这不是打脸吗,还是啪啪作响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