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上美厂的领导在双方的座谈中,对技术问题完全不感兴趣,而是详详细细地询问了日本动画界的薪酬制度和吉卜力的薪酬制度,以及怎么短平快地制作赚钱的短片等等。
让宫崎骏和高畑勋彻底地失望了。
所以张潮最后还是同意和上美厂进行“技术交流”,不过不是张潮去上海,而是上美厂派人来燕京。上美厂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就同意了,还发送来了访问清单。
同时这场活动还邀请了媒体参与,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潮汐文化&上美厂《你的名字》先期观影暨中国动画动产业技术升级转型研讨会。
时间,就定在《夜宴》首映礼的前一天,9月9日。由于《夜宴》首映时间是9月10日的0点0分,走红毯等活动自然放在9月9日的晚上,所以相当于同期举行,针锋相对的意味极浓。
这下张潮和华宜之间的火药味一下就被嗅觉敏锐的媒体嗅到了。张潮之前不是一直和华宜合作愉快吗,《少年如你》和《悬崖》都又叫好又叫座,大家都以为张潮要和冯晓刚、王晶花组成华宜的“三驾马车”呢。
这友谊的小船怎么说翻就翻?
王仲军本来就已经被《夜宴》的舆论风波搞得焦头烂额,此刻又要出面回应:“我们与张潮之间的合作非常愉快,没有任何问题,研讨会和《夜宴》首映礼安排在同一天,纯属巧合,不要过度联想。”
张潮则保持了一贯的态度,不回应任何有关的问题——但这种事不回应,就相当于回应了。大家也就坐实了双方关系确实已经破裂了。
这可是比什么电影首映式更有爆炸性效果的新闻。所以到了9月10日那天,很大一部分媒体的资源,都从《夜宴》首映被分流到了“潮汐文化”与“上美厂”的这次研讨会上。
这对于《夜宴》来说,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一部大片,如果在它上映的第一天不能吸引到绝大部分的文娱媒体资源的话,那对票房来说,就是一个极端危险的信号。
9月10日下午,张潮带领着夏答等“潮汐文化”美术部门的同事,以及上美厂的厂长、导演、动画师的十多个客人,连同三十多家媒体的记者,一起在燕京金逸影城的专场影厅观看了中国版《你的名字》。
当正片的第一个画面出现在银幕上时,影厅里就开始惊呼声不断。虽然预告片已经在媒体和网络上放了十多天了,但是真的亲眼看到,仍然震撼了现场每一个观众——毕竟小屏幕的视觉张力是无法和大银幕媲美的。
大家也不是没有看过制作精美的日本动画,宫崎骏在国内也有无数拥趸。但是他那种偏清淡的手绘风,在“第一眼”的观感上,是不如新海城这种强烈的光影对比和色彩调制的。
随后整个故事流畅的叙述节奏、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中国场景的唯美再现,一次又一次刷新着上美厂来访人员和现场记者的认识。
“原来动画还可以这么拍……”一个在上美厂工作了30年的老画师,口中喃喃道。
随即他实在忍不住好奇心,不顾动画还在播放,转身问起了身边“潮汐文化”的画师:“为什么刚刚那几帧画面里的水面变化可以那么真实?你们是一副副画的?”
小伙子第一次被这么询问,顿时有些慌乱,看向了两个座位外的张潮。张潮也注意到了,明白是怎么回事,轻轻点了点头。
小伙子这才低声回答道:“当然,不是一副副画。我们是先找到合适的水景……然后用……分解成若干个……接着再用……处理细节……上色我们用的是……然后再用……渲染……”
上美厂的老画师才听了个开头,眼神就开始茫然起来。小伙子口中不时蹦出来的各种中英文术语,还有各种电脑软件名称,他完全理解不了。
只能大概知道想处理出这样细腻的水面光影和纹路变化,在有成本限制的情况下,依靠手工作画几乎不可能,必须大量使用计算机。
他参与过《宝莲灯》的制作,其中有几秒沉香从乐山大佛脚下经过的画面,上美厂专门还专门派人前去乐山取景,反复斟酌,耗费了大量人力,才完美呈现了整个过程。
按照这个小伙子说的,根本不用这么复杂,派人到现场多拍几张照片,放到计算机里处理一下就行了?
但是计算机的成本又是多少呢?
就连上美厂的金厂长都感兴趣了,低声问身边的张潮道:“方便讲一下,这部动画片的制作成本吗?”
张潮犹豫了一下,伸出右手,摊开巴掌,把5个指头都展开来,晃了一下,说道:“5亿……”
金厂长差点没从座椅上跳起来,还好张潮马上补了一句:“……日元。”他才舒了一口气,但是很快反应过来——
5亿日元,按2006年的汇率计算,也就是2000多万人民币?这样一部动画,才2000多万?
金厂长又不平衡了。1999年上美厂砸锅卖铁、勒紧裤腰带制作了《宝莲灯》,成本还花了1200多万,而且耗时整整3年。
《你的名字》在日本制作,只花了8个多月、2000多万,从效果来看,和《宝莲灯》简直就是两个时代的产品。
张潮解释道:“原本要不了这么多。因为既要制作中国版,又要制作日本版,所以成本多了近1亿日元……”
金厂长知道不是细问的时候,只能在内心感慨了几句,就继续安静地观影了。
110分钟的电影放完以后,除了张潮以外,现场所有人都久久沉浸在复杂的情绪里,不能自拔。就连参与了制作的“潮汐文化”工作人员也是一样,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完这部电影。
良久,现场响起了掌声,虽然因为只有几十人,并不那么如雷如潮,但却整整响了2分多钟才平息下来。
甚至有感性的女记者哭了出来,不知道是被动画的情节所感动,还是被电影的画面所震撼。
但是大家都确定了一点,这场本来因为只有“潮汐文化”和“上美厂”两个单位参加,而显得有点夸大其词的“中国动画动产业技术升级转型研讨会”,此刻完全落到了实处。
相比于好莱坞动辄上亿美金投资的3D动画技术,新海城的这种制作思路,似乎更加适合今天的中国动画升级、转型。
当然,只有张潮知道——没戏!从上一世的经验来看,中国动画最终闯出一条新路,靠的还是3D技术。只不过那要到10年以后了。
但是这并不妨碍张潮在随后的研讨会和记者采访中,把自己这几天“恶补”的《你的名字》的动画制作术语,不要钱一样倒向上美厂众人和记者们。
把所有人都灌得晕乎乎的,仿佛学到了一切,但是好像又什么都不会。这种感觉汇总起来,对张潮和“潮汐文化”就一句话——
“这个,就叫做专业!”
第二天,盛赞《你的名字》的媒体报道文章,就占据了报纸相关板块的主要版面,几乎所有记者都用尽了自己知道的肉麻词汇,把《你的名字》夸得天上有、地上无。
不仅再次拉高了全国观众对这部动画电影的期待,也彻底让《夜宴》媒体热度变得不温不火。
王仲军终于控制不住,摔了一个杯子:“你不仁,我不义!张潮,咱们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