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张潮怎么证明自己?我以前听学校那边说,他的文章、都是拿电脑敲出来的,连手稿都没有。”长福县胜利南路2号院,兰婷的父亲兰勇有些忧心忡忡地问兰婷道。
他们一家三口,连同舅舅一家人,都在客厅里坐着看张潮的直播。
作为长福县近年来的头号名人,张潮虽然去燕京求学2年多了,但是仍然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别的不说,每年县里的工作报告,关于教育和文化这块,一定要提一嘴张潮。
如果这一年的工作实在乏善可陈,那就把一嘴扩展成一段,把张潮这一年出版的书籍、发表的文章、上过的节目都罗列一遍,权当是县里的工作成绩了。
所以作为县领导,兰勇对张潮还是非常关注的。万一张潮在节目上说不清楚,“打了败仗”,那县里这几年的工作报告不都成了笑话了。
兰婷反问道:“为什么你们觉得只有手稿能证明呢?手稿就不能是后抄的?”
兰婷的舅舅、在福海大学中文系任教的殷平道:“他在学校写,不是很多同学都看到了吗?”
兰婷道:“那就不能是他爸爸在家里写好了,让他背下来,在学校里表演给我们看的?”
殷平道:“那这不成耍流氓了吗?”
兰勇也奇怪地问道:“你这话说的——怎么,你还盼着张潮输不成?”
兰婷笑着道:“你们的老脑筋都要换一换了。谁说只有手稿才能证明清白?——快看电视。”
众人忙看向客厅的电视屏幕,只见张潮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了一张巴掌大小的黑色卡片,向镜头展示了一下。
殷平愣了一下,才道:“这……这不是那什么,软盘吗?现在都用U盘了,谁还用这玩意儿?”
只见电视机里张潮从容地道:“可能有些人以为作家是无法自证的,特别是创作越来越多地在电脑上进行的时候。但其实恰恰相反,有时候电脑能比手稿保留更多的创作痕迹,尤其是我早期的创作情况比较特殊。”
接着他将手中的3.5寸盘又对着镜头转了一下面,才道:“这是一张3.5寸软盘,是我创作初期用来存储作品电子稿用的。那时候我没有自己的电脑,又要上课,所以形成了利用碎片化时间写作的习惯。
有时候我是在学校微机室的电脑上写,有时候我是在学校广播站的电脑上写,有时候我是在同学借我的笔记本电脑上写。后来学校还特地分配了一台电脑给我——哦,有一阵周末我还会去我妈的单位,用她的办公电脑写。
因为更换写作用的电脑太频繁了,为了避免文章和在这些电脑间来回复制、粘贴的时候,出现新老版本被错误覆盖的问题,所以每个作品除了有一份汇总稿外,我每次写新章节都会单独新建一个文件,然后用‘篇章名’加‘写作时间’的格式重命名。
导演,能将我这张软盘里的内容投放到大屏幕上吗?”说罢,把软盘递给了工作人员。
很快,张潮软盘里的内容就被投影到了大屏幕上。只见密密麻麻的一大堆WORD文档,简直逼死有密集恐惧症的人。
张潮接着说道:“只要在文件上点击右键,然后选择属性,就能看到这篇文档的三个信息——创建时间、修改时间,和最后一次访问的时间。方老师,您是中文互联网先驱人物,90年代就开始用电脑创作了,我说的没错吧?”
方老师从来没有想到张潮会有这么奇葩的写作习惯,但现在一时半会也想不到什么反驳的点,只能点点头。
张潮接着道:“那能不能请方老师随便指认一份文件让工作人员打开,看看文件的创建、修改和访问时间,和文件名是不是能对应上。”
方老师铁青着脸道:“就是能对应上,也不能说明什么。电脑数据也是能造假……”
一语未了,现场的观众传来一阵阵嘘声。显然方老师这种死鸭子嘴硬的方式,让所有人都不屑。
张潮没有理会方老师的胡搅蛮缠,道:“那就请现场的观众随便指认一份文件吧。”
现场观众顿时踊跃起来,最后一个女生抢到了话筒,指着屏幕上一份文件道:“就这份吧——少年如你0100402271630。”
张潮笑着道:“这应该是《少年如你》第10章,在2004年2月27日下午4点半创建的。那时候高三一般是下午5点以后下课,那天不是周五就是周末,所以放的早一点,我才会在下午4点半就开始写东西了。”
工作人员点开作品属性,果然和张潮说的一致。
张潮继续道:“麻烦直接把文档打开,然后在左上角的‘文件’里有一个‘备份’选项,可以查看这份文件的历史版本。不同的历史版本前面,可以看到‘更新者’,不同电脑的软件签名不一样,所以这个‘更新者’的名字也不一样。
大家看,这个章节的‘更新者’有两个,说明我是在两台不同的电脑上接力完成的。而且,我把这份文件里的内容拷贝到汇总稿上以后,通常还会做一些修改,有时候是改错别字,有时候是改病句,有时候是增删一些句子。
如果仔细对比的话,是可以看出所谓的‘创作痕迹’的。方老师,你们要拿文件去比对一下吗?”
方老师这次不说话了。莲岳倒是嘟囔地说道:“谁知道这些是不是这段时间你请电脑高手……”
张潮马上道:“莲岳老师,大声点说出来,你还想让我证明什么我自己没做过的事情?”
莲岳吓了一跳,连忙道:“没什么,没什么。”
张潮又示意工作人员拿过一个包,从里面掏出了一个颇为轻薄的笔记本电脑,向镜头展示了一下,然后道:“这是我一个高中同学当时借我用的笔记本电脑,我的不少作品都是在上面完成的。
后来我自己买了笔记本电脑,就还给她了。不过还的时候忘了删除上面的文档,没有想到她竟然一直保留到今天。我也是被你们质疑以后,顺嘴问了一下才知道的,这次也特意让她寄了回来。
另外,我问了母校长福三中,当时分配给我用的那台电脑现在放在校史馆里展览,没重装系统,上面应该也有我的一部分早期作品。谁有兴趣也可以自己去福海求证。”
张潮环视一下台下的观众,所有曾经将信将疑的目光,现在都已经满是信任;又看了看台上坐在自己对面的人,一个个都面如死灰,沮丧不已。
张潮对着镜头道:“这么‘断续’的创作过程和‘破碎’的作品版本,大家觉得会是有一个专门的‘代笔者’在幕后替我完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