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夏小说网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14章 鱼没死,网破了

第214章 鱼没死,网破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青春派·大观》首日销量突破50万册,感谢每一个支持者,也感谢每一个反对者。”

“《青春派·大观》销量突破60万册,再次感谢大家,经过所有的赞美与诋毁,它只想一路向前。”

“《青春派·大观》销量突破70万册,张潮携父亲张卫国老师,致敬每一个读者!”

最后这一条是在7月5日发的,让隐忍了多日的方老师暴跳如雷,几乎完全失去了他引以为傲的“理智”。不过在妻子的劝导下,他还是平静下来,在电脑前码下了一篇檄文——

《谎言重复70万遍,也无法成为真理》

这篇文章指出:

【张潮面对质疑,仍然选择用“文过饰非”的方式逃避正面回应。他认为“外人”难以描绘作家的人生经验轮廓和细节,但那是前信息时代的事了。张潮的崛起,恰恰是在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特点是什么?凡经过,必留痕。他的创作之路也始于互联网,并且几乎在成名之后的每一个阶段,都在网络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这些痕迹,足以成为勾勒他人生轮廓乃至填充他人生细节的证据!】

【张潮一贯的伎俩就是用自己的销量,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几个月前对文学批评界的质疑,他用了这个逻辑;几个月后面对大家对真相的追求,他仍然在用这个逻辑。这体现了他傲慢的内心,和匮乏的理性。】

【从张潮的文章可以看出来,他仍然沉浸在“文学天才”的“偶像梦”当中不愿意醒来。火力发电厂的工程师刘慈欣能写出《三体》,并不能证明高中生张潮能写出《少年如你》、大学生张潮能写出《蜗居》。这是最基本的逻辑,显然张潮并没有掌握。】

【如果张潮想要证明自己,那就要拿出自己创作的证据来,并且,这份证据,要能经得起检验。】

【当然,张潮可以找一批他的那些作家老师或者燕大、燕师大的教授给自己背书做证明,但是这恰恰说明了这些人与张潮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网络。他们为张潮摇旗呐喊,张潮给他们卖力宣传。】

【以前有“文人相轻”,现在是“文人相亲”。只要有利益,张潮和他的老师们,是会毫不犹豫、放下脸面,“相亲相护”的。】

【戈培尔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而张潮在博客上晒杂志的销量,无非就是想让他的谎言重复上70万遍也变成真理。但历史告诉我们,谎言就是谎言,无论重复多少遍,都不会成为真理。】

【戈培尔已经随着纳粹的灭亡而灭亡。那张潮呢?】

方老师写完文章之后,心里犹豫、纠结了一阵,还是发了出去。

打假张潮“有代笔”,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仓促出手的主要原因,还是受到“燕京春天”的诱惑,以及司马北的刺激。

但是他还是比较笃定张潮是拿不出什么创作的证据来的。毕竟都是在电脑上写,一份word文档能证明什么呢?

只要咬死这点,那张潮就是泥巴掉进裤子,洗也洗不干净!

扳倒了张潮,就能连带让于华等人也陷入信誉危机。自己虽然不是第一个出手的,但把张潮和为他说话的老师们捆绑进所谓的“利益链条”,则是他的手笔。

一旦成功,自己的影响力和声誉,将会更上一个台阶。到时候“打假基金”的启动,肯定会吸引更多的捐款。

不得不说,方老师的文章还是比较唬人的。传统文人一向怕沾这些因果是非,孔磬冬这样的混不吝,看完文章以后也哭笑不得,对张潮道:“给你说话就是收了你的好处,这姓方的堵人嘴是真有一套。”

张潮笑道:“要不该他当‘打假斗士’呢,没有这股子劲头和这套本事,他哪里打得了那么多‘假’。某些方面,我是挺佩服他的。”

孔磬冬道:“你不恨他?”

张潮道:“恨?我为什么要恨他。新杂志70万册的销量,他至少帮忙卖了好几万呢。再说了,至少到今天,方老师打假也确实为社会做了不少贡献。

除了打假,他还是最早组织网友把汉语古籍、名著电子化的先驱,而且校对得很不错……”

孔磬冬颇为意外地看着张潮。

张潮道:“人总是有多面性的。方老师的固执和韧性,既是他取得许多成功的要素,也是他走向极端偏执的原因……”叹了一口气后,张潮继续道:“和方老师这么硬碰硬,是我之前没有料到的。但是既然已经发生了,那这次只能让方老师尝一下自己偏执种下的苦果了……”

孔磬冬道:“你准备要做什么?”

张潮道:“既然方老师这么想‘检验’我,我怎么能让他失望?只怕到时候,我这条鱼没死,他的网却破了。”

(两章合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