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区里先上传了作家班学员毕业作品的精华部分试读,然后为每个学员都开辟了一个专区,里面是他们过往作品的展示。
毕业作品评议过程其实和答辩类似,但是没有答辩那么严肃和尖锐,更像是一个30分钟左右的作品座谈会。届时会录像并上传到专栏当中。
这样做虽然没有答辩直播那样的轰动效应,不过胜在持久。
2006年6月20日,张潮迎来了他的“作家研究生班”毕业作品评议。于华作为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自然要避嫌,主持评议的是燕师大文学院的刘涌教授。
刘涌教授是燕师大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扛鼎之人,长江学者,以博学、率真在学生当中很有名,十几年后他还因为对“现代新女性”的几句尖锐点评,颇出了一点名。
刘涌教授手里拿着张潮《刑警荣耀》的厚厚书稿,问了他第一个问题:“我看你的这部是很现代主义的,从手法到主题,都属于纯文学。但是为什么起了一个这么‘俗’的名字——是不是又想要口碑,又想要销量啊?”
一句话说完,他自己都乐了,评议会上的其他老师还有张潮也笑了。
等大家都平静下来,张潮道:“这个名字是一开始构思这部的时候,和提供素材的民警老余随口说的。后来一路写下来,也没有想到更合适的名字。
其实这个书名,是对主人公程队长的一种反讽。在的一开始,程兵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他就已经不是刑警了。而在的最后,虽然抓住了逃犯,但是他是采用了和对方互殴的方式……他也没有荣耀……”
就在这样一片轻松的氛围当中,张潮侃侃而谈,将这部他倾注了最大心血的作品,抽丝剥茧、娓娓道来。
而在同一天,心浪博客上,一个叫“莲岳”博主,上传了一篇名为《人造“张潮”:一场关于“文学天才”的闹剧》。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分外犀利:
【当张潮一次又一次地掀起“热潮”时,我们不妨冷静地想一想,这个“奇迹”身上有太多的可疑之处——在高三之前,从未在任何著名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学作品,却在距离高考仅仅5个月的时候,突然凭借抨击同龄人的文学平台而成名,并且一路成为中国最有名的“青年作家”。】
【本文将以独家、确凿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演绎告诉你,这个“奇迹”背后真正的秘密所在。】
紧接着,文章分为三部分揭露张潮的“真面目”——
【一、张潮之父张卫国,关键词:塑造】(最后还是要起名,心累)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张潮的父亲80年代初毕业于福海省最高学府厦大的中文系,是典型的“老三届”生。通过“知网”和“万方”等论文网站可以查询到张卫国在校期间曾执笔过多篇论文,其中两篇引用量较高的都与鲁迅相关。我们都知道,后来张潮参加高考,所撰写的那篇“满分神作”,恰恰就是写鲁迅的】
【另外根据公开报道和多方求证可知,张潮在第一次高考省模拟考试当中,仅仅考了300多分,除了语文一科以外,剩下的分数都惨不忍睹。我们知道,高三学生的成绩通常是不会“暴跌”的,一定有一个过程。张卫国作为一个老厦大生,看到自己的儿子连普通本科都上不了,他的内心会平静吗?】
【而在2年多前,能让“偏科”少年上好大学的途径,除了各种数理化竞赛,便只有《新芽》杂志社举办的“新理念作文大赛”。但是张潮却向媒体明确表示过,他从未向这个比赛投稿。身为张潮的父亲,张卫国的考虑,自然比张潮更加周密。他看着儿子不堪的成绩和那些依靠写作才能光鲜亮丽地踏入大学之门的高中生,他的内心会平静吗?】
【我们知道,“新理念作文大赛”历史上,有过一次美丽的“错过”。17岁的韩涵因为没有收到第一届大赛的复赛通知书,错过了复赛。但是“新理念作文大赛”本着爱才之心,网开一面,为他一个人举行了补赛。补赛的题目是《新芽》编辑李启刚将一团纸扔进水杯。韩涵在短短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文不加点,写出了名噪一时的《杯中窥人》。】
【仓促之间,面对刁钻的题目,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文章——这才是真正的才华。虽然韩涵最后没有被著名大学录取,但是他的传奇已经铸就。张卫国看着比儿子成绩还要差的韩涵都如此名利双收,他的内心会甘愿吗?】
【张卫国作为那个年代的名牌大学生,不知道什么缘故,毕业后被分配回了老家长福县的乡镇中学教书。后来又辗转多个学校,始终没有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这对于曾经在厦大中文系有“一支笔”之称的张卫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而持久的打击。】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同届同学,有成为学者的、有成为作家的,也有在政治道路上一路上升、身居高位的。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本来就是凤毛麟角,像厦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更是天之骄子,惺惺相惜是人之常情。如果张卫国为了自己孩子的前途,找到这些学者、作家和官员,请他们帮一帮忙,他们会拒绝吗?】
【你们一定想不通吧——张潮,一个偏科的普通高三学生,在人生过去的18年时间里,没有一字半句的作品发表在哪怕稍微著名的报纸杂志上,得过的最高奖项,也不过是市、县的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怎么就能在距离高考还剩5个月的时候,突然就打通了写作的“任督二脉”,一下写出那样三篇极具批判力和力量感的文章?】
【这时候,真相沉了下去,张卫国就浮了上来。】
这第一点就已经很诛心了,罗列了一大堆事实,也不明讲自己的推论是什么,全由读者想象,但是言外之意已经很明白了。
【二、花城社、春风社,关键词:包装】
【要想人造一个“文学天才”,只有动笔的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包装者。】
【花城社与张潮的合作始于2004年,过程非常的戏剧性。身为粤省最大的出版社,花城社竟然低下了它高贵的头颅,被初出茅庐的张潮耍得团团转,不仅给予了张潮夸张的首印数,而且还有极高的版税比例。它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们还要问一句,这么成熟的商业手段,是张潮这样的19岁学生能耍得出来的吗?】
【我们通过查询花城社近几年的经营状况可知,身为纯文学“四大花旦”的《花城》杂志在近几年的销量十分惨淡,花城社也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在文学领域,最能带动销量的,无疑是那些明星作者。但是当那些“名家”都星光黯淡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当然是再造一颗明星。而这些年卖书卖得最好的作家类型是什么?当然是像韩涵、小四这样的青春文学作家!】
【说起春风社,那更是经营青春文学的行家里手。为了打造年轻的明星作家,他们专门搞了一个布老虎青春文学工作室。此外,张潮之前销量最好的青春文学作家小四,和春风社的合作关系就十分紧密,春风社甚至为小四投入资源,让他成立自己的文学杂志团队。有了小四的成功之鉴,张潮父子后来选择和春风社合作,也在情理之中。】
【张潮父子后来又将文学版图拓展到长江社,是不是要表达“雨露均沾”的意思?那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包装张潮是不是会成为整个出版界的某种共识?】
【我们还可以看到张潮在搭上不同的出版社以后,迅速改变了自己的风格,从早期的社会批判,迅速转向了商业化写作之路。虽然偶有杂评和纯文学作品,但是显然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张潮了!】
【所以真相沉了下去,出版社浮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