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潮。我从事文学创作时间2年半,平时的爱好是篮球、音乐……”坐在讲台上的张潮说完开场白,就觉得背上一紧,连忙接着往下说道:
“这次有几位同学选择我还有我的作品作为毕业论文以及课题的研究对象,我既荣幸又惶恐。坦白讲,我不怕批评家挑刺……”台下的同学发出一阵闷笑声。
“不过我挺怕各位同学的尖锐观点。虽然说被误解是作家的宿命,但是我还是想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答应了孔磬冬老师,来和大家进行交流。”
“我目前已经完成并公开出版的作品,包括三部长篇《少年如你》《蜗居》和《消失的爱人》,两部中篇《少年的巴比伦》《你的名字》,一本杂评《暗流集》,以及若干散文、文艺评论等,但并不是我创作的主流,就不一一列举了。整体来说,我还是一个作者。”
“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2年半时间写了这么多,难免有粗糙之处。相信大家在细读时,多多少少都会感受到时间对我施加的巨大压力……”
此刻张潮,正坐在燕大中文系的大阶梯教室里,对着200多位同学以及十几个老师侃侃而谈。他的头顶上方拉了一条横幅:
青年作家张潮创作心得汇报交流会
孔磬冬告诉他今年除了中文系有2个本科生把他的创作作为毕业论文研究对象外,还有1个当代文学研究课题,以及1个传播学的学生,也把他当成了研究对象。
听完张潮头都大了,恍惚觉得2年前港岛岭南大学的徐子东那番话在耳边回荡——“天底下有几个中文系有机会让学生这么近距离观察一个将来可能名留文学史的作家是如何学习、成长的?”
到头来还是摆脱不了“被研究”的命运!
既然抗拒不了,那就是享受吧!所以张潮答应了孔磬冬在毕业前举办一个创作心得汇报交流会。不过能来听的仅限于燕大中文系、新闻与传播学院等有限几个院系。
张潮向同学详细介绍了自己创作这些的时间背景和心理,以及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做出的妥协与调整。
这部分介绍大概持续了1个小时,可谓事无巨细,言无不尽。
接下来的时间是自由交流——其实就是学生或者老师提问。虽然都算得上“同门”,但是不少问题却是十分刁钻。
比如一个中文系大四的女生就问道:“我注意到你的作品里,性描写的篇幅和露骨程度,既不如80年代崛起的那批严肃文学作家,例如贾平娃、默言;也不如90年代的那批通俗文学作家,例如卫惠。这是你刻意回避的结果,还是你认为性并非真实生活的构成部分,或者是因为你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一题既出,四座嗡然。大家没想到这个清秀的女生,提的问题会如此大胆。
张潮思考了片刻,才答道:“在早期的创作当中,例如《少年的巴比伦》《少年如你》等,我确实有刻意回避的心态。不过你们要理解,我那时候还是高中生,住在自己家里,我怕挨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