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张潮才不情不愿地从哈尔滨回到了燕京。
一方面几乎所有人都想让他出面表个态,另一方面宋嘉也要到燕京来给《悬崖》做后期配音。
再不回来,惹众怒的就不是白晔而是他了。
第一个见到张潮的,是他的班主任于华。
这段时间他为了自己的这个爱徒也算是心力交瘁了。算起来,早年的他是国内文学批评的受益者,像处于这次漩涡中心的白晔,就曾经盛赞过他是“写小人物的圣手”。
要说交情,肯定是有这么一点的。所以面对白晔的请托,他也十分为难。
尤其是这个月他的《兄弟(下)》发售,却正好和“张白之争”撞车了。由于他张潮班主任的身份,所以这部作品也遭受了文学批评家们攻讦——
燕大教授、文学批评家张以武点评道:“过于煽情,善于调动读者情感,是于华10多年来在纯文学领域的名气转移到大众读者市场的产物,是跟随他的学生张潮的脚步,转化成商业流行风向标的一种变动。”
《地角》杂志主编、文学评论家李少军表示:“于华曾经的优秀作品,比如《在细雨中呐喊》、《许三观卖血记》等,都表现出他语言干净、叙事线索鲜明的优势。而《兄弟》却显得十分复杂和杂乱,不知道是否受到了他那位名满天下的学生的影响。”
青年批评家王小鱼则表示自己看完《兄弟》(上),还想观望一下,可是看到《兄弟》,就忍不住要“落井下石”了,因为叙述得太散漫、太没有节制,“令人吃惊”。
……
文学批评界大有把于华、张潮捆绑起来联合打击的意味。现在既然张潮打不动,就转头去打他的老师。
张潮感慨道:“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在自救,还是在自毁。”
于华道:“不管是自救,还是自毁,这件事都不能再拖下去了。无论哪一方,情绪都已经被烘托到了姐姐,再不释放出来,会是一场舆论海啸。到时候,就算是你也很难独善其身。”
张潮点头道:“我其实一直在等待这一天——于老师,你不觉得我们可以通过这件事,改变一下国内文学的生态吗?”
于华疑道:“改变文学生态?你这么想会不会有点天真——当然,我不是批评你。而是目前这种形势,是20多年积累的结果,仅仅通过这么一场争执,恐怕很难动摇根基。
你把白晔打倒了,比他位高权重,或者不逊于他的批评家还有不少。”
张潮思考了一下,才开口道:“老师,您放心。我会处理好,不过,我想请您帮个忙……”
于华听完张潮的计划以后,沉默了许久,才无奈地笑道:“这个忙也帮得太容易了。不过你搞这么一出,国内的文学批评界就不是声誉好不好的问题了,而是还能不能继续存在下去的问题。”
张潮道:“不破不立。只要文学存在,文学批评就存在。这次只不过是给它换换血而已。”
2天后,燕师大媒体接待中心,张潮站在了近百家媒体的面前。这一次,就连CCTV也派出了记者。
记者的第一个问题,就十分尖锐:“张潮同学,您在博客上说过‘不再自辩’。那请问今天的发布会,是不是你改变主意,决定要‘自辩’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