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夏小说网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164章 温柔的绝杀(两章合一,求月票)

第164章 温柔的绝杀(两章合一,求月票)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倒反天罡!

那怕最狂妄的王硕,都没有说过这种话。

偏偏是李娟这个看起来胆子最小、说话最轻最柔的小女子说出来了。

如果说张潮那成本大套的输出,只是重创了白晔为首的文学批评家们;那李娟,则是用她独有的温柔,完成了最后的绝杀。

看到众人都在沉默,张潮笑着打破这片安静,道:“这下真的可以散会了。今天大家也都看到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我也走了。今天的会议记录,记得发给我一份。”

这种研讨会当然都会安排记录人员,不过今天这场无疑太过于特殊,具体会被记录成什么样子,就很难讲了。

张潮这句话提醒了所有人,今天这场研讨会的内容太重要了,它将直接决定往后10年,作家与批评家的话语权格局。

白晔领着国内文学批评界,把一个冉冉上升的散文新星,怼得要用离场、辞职来抗议,并且声称自己做好了今后不再被主流文坛接纳,断绝创作道路的准备。

这要是传出去,不仅文学批评界,就连今天在场的作家,除了帮李娟说过话的张潮和刘亮程,都会被钉在文学史的耻辱柱上。

那大家只剩下一种选择了……

马上就有作家也对记录员道:“记得也发给我一份。一定要如实记录!”

众人都反应过来了,纷纷要求把会议记录发给自己,并且要求不能遗漏、篡改重要信息,尤其是白晔“散会”以后,李娟说的这些话。

记录员受宠若惊,平时这种会议记录除了发通稿时会有人看上几眼,其他时间狗都不看。

白晔也明白这帮王八蛋要干什么了,但是根本阻止不了,只能准备晚上和他们一一单独沟通,希望能卖他一个面子。

但最大的问题还在张潮,以往的经验已经证明了,他一个人在媒体和舆论方面的破坏力,就是现场其他作家之和。

偏偏张潮完全不是文学批评界可以控制的。自己既没有可以拉拢他的资源,也没有可以威胁他的武器。

唉,晚上和老贾聊聊吧。好歹平娃是张潮老师,说不定能听进去。

他现在最后悔的就是开会前,让人把张潮、李娟安排到自己主持的这个专题讨论会,心想这种活动是自己的主场,李娟出了名的内向、胆小、怕事,张潮的犀利也多是在文字上。

那自己现场拿捏一下两人——当然主要是张潮——不仅可以给整个文学批评界找回面子,自己也能巩固权威。

哪会想到局面会走向失控。

就当白晔心乱如麻的时候,张潮已经离开了会场。这时候其他专题会也基本结束了,楼道里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贾平娃迎面就碰上了张潮,毫不知情的他笑呵呵地问道:“怎么样,有没有收获?”

张潮也笑道:“收获特别大!尤其是白晔老师,宽宏大量,不仅允许大家畅所欲言,还容忍我大放厥词。今天的会议记录很精彩,贾老师你一定要好好看看。

不过明天的议程我可能没办法参加了,沪上那边有急事,关于我那本杂志刊号问题的。我得马上赶过去。”

老主编贾平娃当然知道刊号是杂志的命根子,所以只好遗憾地道:“本来明天还想让你代表年轻一代讲讲话……不过你这个是大事,赶紧去吧。”

看着张潮匆匆离去的背影,贾平娃若有所思,刚刚张潮那句夸白晔的话,怎么都是讽刺的味道。难道那边出了什么问题?

这时候“大时代中的大手笔”专题会的记录员找了过来,无奈的对他道:“贾老师,你怎么不看看手机。”

贾平娃不满地道:“刚刚就是你一直给我发短信?震得我腿都麻了。我在开会,还要发言,看手机成什么体统?”

说罢才把手机掏出来,只见未读短信足足有七八条,皱起了眉头。这个记录员是《美文》杂志的一个小编辑,是知道分寸的,不是大事不会这么着急找他。

【贾老师,见信速来,张潮在怼白老师,白老师形式不妙】

【白老师顶不住了,他好像要翻脸】

【白老师在摸杯子了,他好像要砸人……怎么办,您快来啊】

【贾老师,您赶紧来吧,局面控制不住了……】

贾平娃才看了4条,就听到白晔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老贾,有没有空,我要和你聊聊。”

贾平娃看着面色不善的老朋友,心想早知道自己去送送张潮了,也就不需要面对这么尴尬的处境。

贾平娃从口袋里抽出一根烟递给白晔,道:“咱们去教学楼后面抽根烟。”

张潮回招待所收拾了一下行李,就一个人去了咸阳机场。

《新芽》杂志的李启刚确实让自己去一趟沪上,不过并没有那么着急。他只是想早点离开漩涡的中心而已。

哪怕这个漩涡是自己搅出来的。

当时他并没有准备放过白晔他们。国内的文学批评界这十几年的踩、捧表演太恶劣了,甚至张潮求学的燕大、燕师大,也有不少中文系的教授、权威参与其中。

例如2000年左右,大家很有默契地利用金镛好名之癖,集体吹捧金镛,希望在80年代显赫一时的“张(爱玲)学”以后,再人为制造出一个“金学”。

金镛也被捧得五迷三道,所以又开始精修自己的武侠,就是所谓的“世纪新修版”。在修订过程中,金镛几乎把程墨等“金学家”的“指导”照单全收,结果就是“新修版”变得油腻无比。

这种风气蔓延的结果之一就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长达20年左右的国内文学消沉期。

到达沪上、入住酒店以后,张潮第一时间掏出笔记本电脑,输入了标题——

《不止学校或职场——文学,隐形霸凌的重灾区》

嗯,在国内,没有人比张潮更懂霸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