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夏小说网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163章 喷神附体,舌战群儒

第163章 喷神附体,舌战群儒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白晔等人脸色一变,正要开口,张潮却抢先道:“我刚刚那句话有些尖锐,不过这也是响应白会长的号召嘛,尖锐一点也无妨。

评论家可以对作家‘畅所欲言’,我们这些作家是不是也有‘直言不讳’的权利啊?

一句话堵得白晔胸口发闷,只好眼神一瞟,另一个还没有发过言的评论家冯铮心领神会,正要开口,却听刘亮程道:“先听张潮把话说完——张潮,你尽管说,大家这点风度还是有的。”

张潮点点头,继续道:“承蒙白会长看得起,说我‘走上了文坛’。很惭愧,燕京的天坛我倒是上去过,但这‘文坛’的大门朝哪边开、门票卖多少钱我都不知道,就说我‘走上了文坛’,让我有一种逃票入场的感觉。

还是说全凭咱们评论界金口玉言,说谁上了谁就上了,说谁没上谁就没上?”

刘亮程脸上的凝重已经不见了,嘴角微微泛起笑意,看到又有人要打断,连忙提前道:“张潮,注意讨论主题,不要夹枪带棒。你接着说。”

张潮道:“好,就说回咱们今天的主题。‘大时代的大手笔’,首先这句话就不成立,自欺欺人,纯属放……气。把自己身处的,和要描述、刻画的时代笼统称为‘大时代’,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酸腐文人的意淫。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请问哪个时代不‘大’?就拿上世纪来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的20年代不大吗?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30年代不大吗?被两场战争贯穿的40年代不大吗?

百废待兴、改天换地的50年代不大吗?……走出动荡,走向开放的80年代、90年代不大吗?要我看,对于任意一个具体的个体而言,没有一个时代是‘小’的。

所以刻意强调某个时代是个‘大时代’,本质就是对作品没信心嘛,需要扯虎皮拉大旗。而在我们作家眼里,时代没有大小之分,心眼才有。”

白晔的脸已经黑得像锅底一样,这个主题是他提出来的。爱用“大词”做文章是他一向的习惯。但他现在只能一声不吭,因为张潮观点戳到了他的要害。他还在酝酿反击。

张潮顿了顿,看白晔没反应,于是继续道:“再说‘大手笔’。我觉得既然是文学作品,那就要多讲‘文笔’,少讲‘手笔’。文笔是可以让不同层次的读者具体感知到的作品的文字细节,手笔则通常指作品的体量规模。

我们有一个误区是,认为篇幅长、规模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就可以‘反映大时代’,这同样是一种自我催眠。历史是由无数个细碎的侧面共同构成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侧面,能把自己身处的这个侧面探索完都很困难,何况只能偶尔去看看的其他侧面。

凭借这么有限的经验,怎么敢说出‘反映大时代’这么大的话?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手笔够大了吧?他立志要做‘时代的书记官’,但实际上他笔下的人物,商人、律师、小文员、公证员等等,刻画的明显比农民和贵族好的多。

因为他经过商、学过法律、当过实习公证员,而农民、贵族的生活和他不在一个历史侧面。如此天才和有野心的大作家都如此,何况其他人?所以在19世纪末,托尔斯泰以后,这种‘大手笔’作品的所有可能性,已经被挖掘穷尽了,几乎没有伟大的作家再用‘大手笔’这种过时的理念进行创作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只写了马贡多一个小村子里一个家族的人事变迁;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只写了青年诗人斯蒂芬一天之内的见闻和心理历程。但是前者被认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后者名声更大,被认为是一幅人类社会的缩影。

他们凭借的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性的洞悉,将极宏大的主题压缩进了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那请问,他们的‘手笔’是大还是小?

国内文学的‘现代化’虽然因为时代因素,起步晚了一点,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部分纯文学作家也逐渐开始向历史、向社会、向人的内心走,而不是浮在表面上,追求所谓的‘大手笔’。”

一口气讲了这么多,张潮也有点疲劳,但他喝了一口水后,还是再接再厉,说出了自己的结论:“所以,‘大时代’是伪命题,‘大手笔’则早就过时了。‘大时代中的大手笔’,既虚伪且无聊,在这个主题下讨论任何文学话题,都只能说一些‘假、大、空’的套话。”

“够了!”白晔把自己的茶杯往桌上重重一落,发出清脆的瓷器撞击声,溅出来的茶水很快沁透了红色的桌布,形成一团黑洞。

张潮诧异地道:“白会长,这不是您要我们别‘吹吹捧捧’,而要说‘真知灼见’的吗?”

白晔阴沉着脸,冷冷道:“主题讨论,就是要在一个具有共识的理论框架里,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评述。至于这个主题是不是合理,不在讨论范围内,不然就成了概念扯皮了。”

没等张潮开口,刘亮程突然道:“我觉得张潮讲的有道理——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形成共识固然重要,但是对文学的理解本来就应该有‘求同存异’的胸襟。

作家要经得起批评家的批评,批评家也应该经得起作家的批评。只有互相砥砺,才能共同进步。您说是吧,白会长?”

什么长幼尊卑,什么体制资源,什么文坛身份……都滚一边去!刘亮程在张潮的刺激下,终于明白今天这场原本极不起眼的研讨会,可能会是文坛话语权交接的转折点。

作家出身的他,虽然也被评论家“提携”过,但是也明白这种不平衡是病态的、畸形的。如果不能打破这十几年来,评论家对文学作品话语权的垄断,那李娟今天的遭遇,恐怕会一次又一次上演。

别看平时作协、文联开闲会的时候,大家互相之间一个个客气得不得了,都是一副与世无争、相互谦让的面孔,但是涉及到话语权的争夺,那都是要“一寸山河一寸血”的。

一旦纯文学作家们找到绕开评论界的成熟通道,那文学市场的生态才算回归良性循环。所以他也豁出去了。

白晔看看时钟,时间还早,在其他会场的专题讨论都还没有结束,如果这时候他强行结束这一场讨论,那等于承认自己的失败,这对于操权弄柄多年的他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但现在他想开口反对,又被张潮、刘亮程两头堵,只好再向其他人使眼色。

年轻的评论家冯铮终于找到机会了,清了下嗓子就开口道:“张潮的说法有些混淆视听了。‘大时代中的大手笔’,‘大时代’指的是作家要主动发掘所处或者所描绘时代的伟大特质。

‘大手笔’指的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有着大情怀的作家,共同创作出反映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群像作品。我们文学批评界,就是希望通过提出这样的理念,督促作家们投身……”

冯铮越说越得意,偷偷瞄了几眼白晔,发现他老人家脸色渐渐化冻,心里就更加高兴了。他目前的主要工作是某大学文学院的青年讲师,兼职文学评论,如果能得到白晔的青睐,那以后发文章、评职称,都会便利得多吧……

“最后,我想说,文学批评家并不是站在作家的对立面,而是作家和作品的发现者和鞭策者。”

张潮耐心地听冯铮讲完,看着他得意洋洋的样子,不禁嗤笑一声,然后才道:“感谢你的表演,给‘空头文学批评家’做了一个生动的示范。”

冯铮勃然大怒道:“你……!”

刘亮程连忙打断道:“张潮,都说了注意不要夹枪带棒,要团结。你接着说。”

张潮道:“刚刚听完你的发言,都不知道该叫你冯老师,还是要叫你冯老爷了。威斯坦·休·奥登曾经说过‘批评是一种闲聊’。这句话有些不正经,但我认为说出了文学批评的本质特征——

它应该来源于一种分享阅读感受的本能冲动,是炉前灯下的闲适交谈,无论在学术层面上如何升华和规范,初心不能变。

文学批评可以是分析、可以是描述、可以演绎、可以是阐释,甚至可以是谩骂……唯独,不能是‘指教’,更不能是‘指导。’而你刚刚的发言,恰恰就是在指导作家怎么创作,就像地主老爷指挥长工该怎么干活,并且用一些漂亮话进行装饰而已。

所以叫你‘老爷’不冤枉。你生动演绎了如果一个搞文学的人,既没有创作才能,又心高气傲,面目会有多么丑陋。”

没等会场里的批评家反应过来,张潮直接贴脸开大道:“这里不仅有冯老爷,还有洪老爷,以及杨大奶奶、常二奶奶……”转头问白晔道:“你说对吗,白老太爷?”

会场里其他人都麻了,就连刚刚很有勇气的刘亮程都瞠目结舌,不知道该怎么办,究竟是帮着张潮圆话,还是跟着继续冲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