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马原、孙甘露、格非等作家,实力上与默言、于华、苏童等人并不输太多,但是由于“晚出道”几年,或者没有大导演改编他们的作品,结果知名度上就远远逊于默言等人。
于是文坛话语权就逐渐从作家转移到像白晔这样的评论家手里。绝大部分从事严肃文学写作的年轻作家难以在读者层面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和世俗影响力。
他们只能依赖文学评论家的青睐和推荐,才能在文坛内部获得专业性的认可,然后才能获取到维持他们创作的资源。
这其实是非常畸形的一种生态。
张潮看着大桌子另外一头的白晔,以及和他一起侃侃而谈的其他老作家,心里颇有一点腻味。
前一阵针对《消失的爱人》的歪捧风潮里虽然没有他,但是去年在专业文学理论杂志上批评《蜗居》,他可没少煽风点火。
虽然那场风波虎头蛇尾地结束了,但是张潮却也记住了这个人名字。
而白晔此刻也在暗暗关注张潮。对于他来说,张潮这个年轻人的崛起,实实在在冲击到了以他为代表的文学批评家的权柄。
不同于小四、韩涵等人,张潮可真是把脚踩到了他的地盘上。
《青春派》已经捧红了好几个偏纯文学的年轻作家了,双学涛、朱一叶、龚婉莹都是其中代表。
据说这些人靠着张潮在营销上耍的那些小把戏,每个月不发表作品,都有小几千块的收入,这完全颠覆了他的认知。
作家怎么能这么有钱呢?君子固穷不知道吗?
年轻作家的正途不是应该这样吗——苦苦熬上十几年,在小报纸、小杂志上发表几篇作品,被他这样的大评论家偶尔发现,或者被其他大作家推荐,然后才有机会在《收获》《十月》这些纯文学杂志发表……
都像张潮还有《青春派》这样,长此以往,坛将不坛!
而且最近和他交好的十几个评论家,因为参与了歪捧《消失的爱人》,结果都被敲打了。
90年代以来,作为一个群体,文学评论家何时受过这样的奇耻大辱?
白晔已经感觉到马上就要被自己容纳的“文坛唯一性”……(划掉)——掌握的文坛话语权,在张潮的挑战下,已经摇摇欲坠。
听说在张潮的建议下,《新芽》和《青春派》不仅把“新理念作文大赛”的征文范围扩大到整个华语文化圈,而且时间推迟到了七月份。
可以想见到时候这场活动的规模会有多么盛大……是可忍,孰不可忍!
想到这里,白晔忽然没有了和身边的老朋友互相吹捧的兴趣。他咳嗽了一声,正讨论得火热的几个人就住了嘴。
白晔笑眯眯地道:“我注意到,最近散文界又出现了一些新人。他们的散文风格,与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颇有不同之处。
我们不妨来一起聊聊看。李娟,你来谈谈你的创作心得。”
本就缩在角落里的李娟惊慌地抬起头,就像被捏住脖颈的鸭子,眼里全是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