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年里,程队长在门头沟的工厂当过保安,南下沪上做过装修工,在陕北当过麦客,又去了深城做出租车司机……”
“他是个很出色的人,干什么都能干得很好。但是每次都与那个凶手擦肩而过。甚至有一次,他在深城开夜班车的时候,载过那个凶手……”
“他一次又一次放弃已经有起色的生活,冲进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为的就是抓住那个凶手。”
“80年代到90年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20年。时光的洪流把程队长身边的一切冲刷得面目全非,唯一不变的就是程队长自己。”
“最后程队长找到线索,发现凶手买了假身份证,在海南和一个带孩子的寡妇结了婚。”
“程队长来到海南,开始了他人生最后一次追捕……”
张潮说完了故事,车刚好开到了余占冬家楼下。但是余占冬没有下车,张潮也不说话。
过了许久,余占冬用一种因为过度压抑情绪,而显得有些颤抖的声音道:“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们……程队长……”
竟然无法说出完整的一句话。
张潮明白他的心情,笑着问道:“这个故事太离奇了吗?”
余占冬摇摇头,调整了一下情绪才道:“其实程队长在出狱以后,知道凶手还没有缉拿归案,还真常常找局里的老同事询问进展,还帮忙分析线索。他太想破这个案子了。
但是80年代不比现在,各家的经济条件都差,没什么富余。那时候程队长的父母都生病了,儿子又要上大学,他媳妇儿一个人实在担不住这个家。
他就只能先顾着家里,也就出不了门……”
说罢又转头看着张潮,颤声道:“我想,如果他真是你故事里那样无牵无挂的,那他肯定也会踏上故事里这条路。他是个拧巴的人,越是拧巴,就越是执着。
他要是能看到你写的故事,九泉之下,也会瞑目吧。”
张潮点点头,不再说什么。
余占冬拍了拍张潮的肩膀,下车回家。
张潮说的,主体骨架自然是来自于《三大队》。
《三大队》原本是网亿人间工作室的一个非虚构故事,后来分别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两个版本,而且从票房和收视率来说,都取得了成功。
但是影版和剧版都各有各的问题。
影版的问题是为了突出程队长这个主人公的悲剧性,部分情节脱离了实际,例如在监狱里被狱霸欺负,以及局里不肯给他师父发放抚恤金。
剧版的问题是为了凑够20多集的时长,增加了太多额外的人物和情节,冲淡了情绪。同时追踪过程过于依赖巧合,例如程队长在边境城市,不仅入住了凶手入住过的旅店,甚至住到了一个房间。
原故事过于干瘪的细节,一方面给了改编者极大的创作空间,另一方面这些改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故事内核的张力。
尤其是电影、电视剧,都加入了“三大队”原有成员重新“归队”,一同破案的设定。这种“回归”后又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一一离开的过程,目的是衬托出了主人公程队长的悲壮感,却也把他“包裹”进了一个“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