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夏小说网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137章 给美国文学界一点小震动

第137章 给美国文学界一点小震动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

40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张潮这次讲述中国现代文学的角度非常刁钻,不是对文学史的简单回顾,也不是对作家或者作品的泛泛评价,而是从语言学角度,对中国现代作家面临的创作处境进行了回顾。

不过大家觉得新鲜也是正常,本身这种用语言学去观照文学史的方法,即使在十多年后也算是冷门,要不是张潮当年做过一些专门的研究,写作一篇论文,这次也讲不了这么透彻。

IWP为他安排的翻译是杨宇哲。这个人不管别的方面怎样,文学功底和双语能力还是很强的,加上事前张潮把讲稿发给过他,所以又准又快。

张潮的新颖观点很快就引起在场作家和学生的讨论。这时有个一头酒红色头发、打着鼻钉的女生提问了:“欧洲同样有着漫长的历史文化传承,古希腊、古罗马甚至中世纪都留下了许多著作,为什么欧洲作家没有这种困扰?”

张潮很快答道:“语言仍然是重要的因素。欧洲语言的分化造就了多样性。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的边界,其实就是思想的边界。

不同的语言环境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然就会有不同的创作手法。欧洲、美洲,以及南亚的作家往往本身成长于双语种甚至多语种环境当中,所以很难察觉这种语言环境对自己创作的影响。

但是中国作家不同,我们通常只能从方言当中去发掘这种不同。但是方言毕竟也只是汉语的一个分支,很难从本质上去颠覆自己的思维方式……”

不知不觉,今天的演讲成了张潮的独角戏。本来那位来自巴铁的剧作家尤斯曼是下一个演讲人,但是他主动和活动的主持人表示,可以把自己的时间延后,他也对张潮所说的内容十分感兴趣。

时间过去了1个半小时,主持人才不得不打断大家的讨论,让意犹未尽的尤斯曼上了台。

活动结束以后,坐在人群后排的一个白头发的大胡子老头叫住了张潮,并且给他递上了一张名片,自我介绍道:“我是《纽约书评》的专栏撰稿人哈罗德,我对你的观点和你的作品很感兴趣,我可以对你做一个访问吗?”

杨宇哲有些惊喜和兴奋地向张潮介绍道:“《纽约书评》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类杂志,在上面出现的作家和作品,都会成为一段时间内美国文学界讨论的风向标。”

张潮略迟疑了一下,便同意了。访问就在草原之光的一个角落进行,形式很轻松,两人面前各自摆了一杯咖啡,一边喝一边聊。

张潮比较系统地向哈罗德阐述了自己的创作观点,也介绍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哈罗德则对张潮的年轻表示了惊讶,并且为美国读者还不能看到张潮的作品感到遗憾,同时想把张潮的这篇演讲稿推荐给《纽约书评》。

张潮同意道:“那我回去整理、补充一下。”

访问结束以后,哈罗德很高兴,笑道:“几乎每年的IWP我都会来,但大家的发言大多很无聊、很官方,只有很少几个人是有趣的。这个访问是我五年来最美好的收获。

我有预感,你的演讲和我们的这次访问,可以给死气沉沉的美国文学界一点小小的震动。”

回到宿舍,张潮查看邮箱时,看到了苏珊发来的邮件。不过三天时间,她的大作就完成了一个草稿,但是标题差点让张潮差点打翻桌上的茶杯——

《一路向西》

他马上回了个邮件道:“方向倒是没错,但能不能换个标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