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夏小说网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138章 祖国那是我的心中挚爱!得加钱!

第138章 祖国那是我的心中挚爱!得加钱!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纽约书评》是半月刊(暑假1月1期),因此张潮的演讲稿和哈罗德对他的访问9月中旬就见刊了。

哈罗德还在专访之外,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专门对张潮以及张潮的创作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哈罗德言辞激烈地认为,美国文学界应该对近些年本土年轻作家的沉寂感到羞耻。恶劣的创作环境,把有天分的文学青年都赶去为好莱坞写剧本了。

而那些所谓的崭露头角的文学新星,大多数写的也是《哈利·波特》那样讨好青少年的流行作品。像张潮这样能用写作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走进精英殿堂的年轻人已经多年没有出现过了。

再这样下去,美国文学就要完蛋了!

张潮看完文章以后,突然明白这个哈罗德为啥对自己这么热情了,原来是借着自己对同行骂大街。

《纽约书评》从诞生之初就是个反权威色彩强烈的文学期刊,仅创刊号的作者当中,就有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索尔·贝娄等响彻文化和政治界的名字。

所以很快在美国高级知识分子当中,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还对中国特别关心,1979年总设计师访美以后,它很快就刊载了一篇费正清所撰的超长书评,一口气推荐了9本有关中国的新书。

但是飞机撞大楼事件以后,美国的思潮整体转“右”,很大程度上压制了文学新人的出现,《纽约书评》本身就对此颇有意见。

这次哈罗德借着IWP活动和张潮的出色演讲,对美国文化、文学界进行了一场严厉的拷问。

由于这本期刊在美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影响力极大,“Zhang Chao”这个名字,一时间成为这群精英们社交时谈论的焦点。

尤其张潮竟然能在不到两年时间内,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以及意见领袖的传奇经历,更是让他们梦回嬉皮士时代。

但是尴尬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没有看过张潮的作品。这时候华裔或者精通中文的,就会得意洋洋地拿出一本从中国寄来的《少年如你》,或者《青春派》杂志……

很快,张潮就接到了大卫·米勒的电话,他表示关于《大医》的出版,完全可以再谈一谈,他可以来爱荷华大学一趟。

这回张潮可不惯着他了,冷冷地道:“书的事情,我已经完全委托给杰弗里了。他现在回中国去了,所以你应该飞一趟中国,而不是爱荷华。”

关于《大医》的翻译,张潮准备再压一压,准备等苏珊的文章被有影响力的报纸刊载以后,再谈条件。而且现在可以选择的出版社也不是只有Simon&Schuster一家了……

在张潮完成了第二场分享会以后,苏珊把完整的文章寄过来了,标题也改了,如果直接翻译成中文,大概是“向西旅行的漫游笔记”,张潮一拍额头,又发了封邮件:“原来的标题甚好,改回来吧!”

这篇文章以旁观者的视角,一方面用新闻报道式的客观笔调,生动记录了张潮这个来自异国的青年作家,对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体验、观察和评价;

另一方面,也用相当文学化的手法,塑造了张潮颇有魅力的形象。

苏珊最终还是把稿件投给了《纽约客》,这是她的夙愿,不再试一试,死都不甘心!

而就在她投出稿件的第三天,卡尔森就登门造访了,他诚挚地邀请张潮参加本地名流的高级沙龙,主要是一些颇为成功的作家、诗人、艺术家和富商,并表示不少人都希望见到这个传说中的中国作家。

张潮考虑了一下道:“但是我没有带合适礼服或者正装……”

卡尔森一咬牙道:“你去买,记得把票据带回来。”

看得同屋台岛的王崇楷又是一阵眼红……

第二天晚上,沙龙结束以后,卡尔森找到张潮,表示有些事情希望和他谈谈。张潮表示同意,两人就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张潮现在的英文口语已经很不错了,可以应付日常交流。

卡尔森以闲聊的语气问道:“来美国也快2个月了,你对我们的国家印象怎么样?”

张潮想了想,诚恳地道:“科技先进、环境优美,这里的普通市民也很热心,我觉得这两个月,我过得还是比较愉快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