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五大湖区,虽然已经因为产业空心开始铁锈化了,但是总体还没有恶化到10多年后那样,人口和税源还在,并没有彻底衰败。
苏珊也确实熟悉这一带,她和黄杰夫两人换着开车,每天行程都不超过200公里,慢慢悠悠,一路吃着、玩着,只有张潮比较苦逼,还要一路写着,算得上日夜操劳了。
进过了印第安保留区的赌场,看过了独立战争的遗址,逛过了明州Mall of American,观赏了尼亚加拉大瀑布……
一行人终于在“国际写作计划”开始前两天,到达了爱荷华大学。
黄杰夫要回国内工作,宋嘉也要回去拍《悬崖》——她以极有爆发力的演技,说服了郑小龙导演。两人都是搭乘飞机先到纽约,再从纽约直航回到燕京。
所以最后车里只剩下苏珊和张潮两人。
待看到爱荷华大学酷似白宫的主楼时,苏珊停下车,对张潮道:“旅程结束了,你可以下车……”语气中有着浓浓的不舍。
张潮微笑着道:“一路上辛苦你了。不知道这次你会不会拿到‘额外报酬’呢?”
苏珊道:“实际上离开纽约三天以后,我就几乎忘了这件事——如果不是每周2000美金的入账信息定时提醒我的话,简直是个完美的旅程。”
张潮道:“正因为有这2000美金,旅程才完美。”
苏珊也笑了,离开前她问张潮道:“介意我把它写成文章吗?你是个有趣的人,我觉得应该让美国人了解一下你。”
张潮道:“没问题。不过写完以后,我希望自己是第一个读者。”
苏珊点点头同意了。
随后两人才道别,张潮一个人拎着行李,按照邀请函上的指引前往爱荷华大学的“创意写作中心”报道。
爱荷华大学虽然在美国不算排名很靠前的大学,但是它的“创意写作”课程却是全世界领先的。“国际写作计划”就是最早就是由聂华苓的丈夫、当时“创意写作中心”的主任,同时也是诗人的保罗·恩格尔与她共同创立的。
“国际写作计划”本质上不是一个“训练营”,因为受邀的作家至少要出版过1本书。它的初衷是为了把有天赋的作家介绍给爱荷华大学的写作区,并为他们提供一段最佳的创作状态,以促进他们的具有创造性的写作。
后来随着冷战局势的变化,“国际写作计划”越来越成为政治动荡地区作家的避难所。但是这样的邀请,花费是不菲的——80年代,每个受邀作家的花费就超过了8000美金。
一开始这笔资金是由聂华苓夫妇自行筹集一部分,爱荷华大学和美国新闻部门支持一部分。但是随着该计划影响力的扩大和募集资金陷入困境,从70年代开始,美国的国W院开始成为IWP计划的主要资助者。
美国国W院就开始对IWP邀请的作家人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979年以前,“国际写作计划”邀请的“中国作家”,几乎全部来自台岛和港岛;1979年中美建交以后,美国国W院要求把每年2个“中国作家”的名额,全部给予大陆作家,不再邀请台岛作家。
不过由于聂华苓女士个人的台岛情结,所以她仍然坚持邀请台岛作家参加IWP,不过这部分费用IWP是不会担负的,需要她自己筹集。
1979年第一批受邀的大陆作家,是萧乾和毕朔望。仅仅80年代,就有艾青、丁玲、王蒙、茹志鹃、王安忆、徐迟、谌容、汪曾祺等人陆续受邀参加。
虽然在美国国W院的主导下,这个计划不免染上了一些ZZ色彩,但是当时中美还处于建交之初的蜜月期,彼此之间的幻觉都比较多,所以整体而言还是以交流与创作为主,美国人相信自己用盛大的物质文明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征服来这里的每一个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