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夏小说网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75章 张潮卖的不是

第375章 张潮卖的不是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一般来说,新书发布会要怎么开?

出版社先请一帮成名的作家、批评家,请他们为这本书写序、写腰封,以及推荐语,然后花钱找媒体进行报道,为正式上市预热。

到了发布会当天,有钱的就请一些著名作家或者文化界名流站台,大家对着媒体吹吹捧捧,然后再签售个百八十本,记者们有素材可以拍,就皆大欢喜了。

陆金波的思路也差不多,只不过他设想里邀请的作家阵容比较豪华:自己麾下的作家群,例如易中天、王朔、安妮宝贝……如果张潮不介意,刚从日本回来的韩涵也可以入列。

然后是和张潮有师生关系的作家:余华、贾平凹、王蒙、刘震云、莫言……

《原乡》的发布会应该是一场顶级的“作家秀”,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张潮在当代文坛的特殊地位。他也相信只要张潮愿意配合自己的计划,这些作家大部分都能请到现场。

这绝对是中国出版史上绝无仅有的盛会。陆金波甚至怀疑,即使张潮以后出版再多,发布会也不可能像这一次这么盛大了!

毕竟《原乡》有着不可复制的国内外舆论风波的强力支持。就拿日本来说,上哪儿再找一个东京都知事让张潮“气死”去?

没有想到张潮竟然彻底否决了,而且给出的理由刺痛了他的内心:“太市侩了!咱们能不能有点文人风骨?”

陆金波在收到张潮的邮件以后破了大防,差点把电脑给砸了,一度“威胁”张潮道:“场地也租了,不少人都问过意向了,现在反悔合适吗?”

张潮的回复也很简单:“如果你非要这么办,那发布会我就不去了。”

陆金波几乎是咬牙切齿地敲下一行字:“你就不在乎《原乡》的销量?”然后发送了出去。

而张潮的回答,再一次击穿了他的防线:“你说我不去,是不是更有新闻效应?销量会不会更高?作家在新书出版前夕和出版社闹翻,然后这个作家叫张潮……”

陆金波:“……你说说你的方案……”

想到前几天的经历,再看看在舞台上讲着自己故事的贵州山区的孩子,还有台下不时在抹眼泪的读者,陆金波恍如隔世。

如果当初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呢?想必此刻的现场应该是一片祥和、欢声笑语。

但这世界上,最打动人心的,仍然是眼泪。

陆金波已经可以想象,今天的发布会结束以后,读者对《原乡》的期待会高涨到什么地步……

“对韦恩泽来说,「故乡」是黄狗、梯田、稻米,是妈妈做的糍粑辣椒,没有就吃不下饭;对梁细妹来说,「故乡」是年复一年等待,等载着父母的拖拉机碾碎山路的寂静;

梁钿没来说,「故乡」是哥哥离开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的地方;对梁厚生来说,「故乡」是爷爷给他做的风筝……

那在大家的心里,「故乡」,或者「乡土」,又是什么?”

此刻,台上的孩子已经基本都发过言了,只有几个孩子年纪太小,普通话说不利索,所以才没有发言。

张潮的话引发了现场所有人的思考。面对台上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大家心底的那份柔软都被轻轻碰了一下,

陆金波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河南平顶山的一个小村,从小自己除了读书,还要帮家里干各种各样的农活,捡柴火、割猪草、打粮食……样样精通,如果不是考上了大学,他相信自己当农民也会是一把好手……

实习记者顾琳则想到了上海的巷弄。她出生在那里,成长在那里,飘香的馄饨、红砖的民居、欧式的建筑……当然还有在头顶交织成网的晾衣杆,以及饭点时母亲的呼唤……

她身边的杨卫华是土生土长的燕京人,生在四合院的老石榴树下,长在胡同的烟火气里,只是这些年随着燕京的发展越来越快,四合院拆的拆、改的改,小时候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有时候他甚至都想不起来当年的老街坊的样子了……

随着这种情绪的发酵,现场的氛围顿时变得温柔又伤感起来——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故乡」都是每个人精神上不可抹去的一个烙印。

张潮缓缓地道:“我的新叙写了福海三代移民的身份、记忆与现实的彼此交错,就是希望能在传统「乡土」的缝隙当中,去寻找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在漫长的岁月变迁里,人的记忆会模糊、会扭曲、会裂变、会发疯……但是一切都导向一个朴素的事实——当城里的孩子在讨论星舰飞船时,什雷村的孩子也在数着谷仓顶漏下的星光认字。

这不是落后,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珍贵的本事——无论留下还是离开,我们踏出的每个脚印都能长出故乡。

这也是我第一次在作品里叩问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是「故乡」?那至少在这部里,它的答案——「故乡」是千千万万条这样的回家路、离家路,是摔碎了还能攥紧泥土继续往前走的韧劲。

可能有人觉得这有点太‘宏大叙事’了,也可能有人觉得这有点拔高我自己,但这就是我最真诚的想法。”

张潮讲完这番话,和孩子们一起转过身来,一人拉住盖住背景大幕凸起部分的那块大红布垂下来的一个布角,使劲一拉,大红布落了下来,显示出淡金色的两个大字:

「原乡」。

张潮笑道:“这就是我新的书名,《原乡》。这是一本怎么样的,刚刚我已经讲的差不多——孩子们,你们先下去休息吧。”

梁细妹带着其他小孩向所有人一鞠躬,然后依次走了下去。

张潮目送他们离开,才转头道:“好了,现在是媒体时间,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便问。”

顾琳几乎是第一时间把身子伸展起来,手举得高高的,就像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张潮也注意到了她,便把第一个提问的机会给了她。

顾琳欣喜若狂,但想起师父的告诫,又强压住内心的激动,用尽量冷静的话语问道:“张潮老师,我是《京华时报》的记者顾琳,我想问的是——《原乡》将科幻与乡土主题结合,这种反差令人耳目一新。

请问您是如何想到用科幻去解构「故乡」这一传统命题的?”

这个问题很常规,张潮轻松地道:“在我的概念里「故乡」不是凝固的地理坐标,而是是流动的、动态的精神世界,就像什雷村的孩子和燕京的孩子的日常生活——两者看似遥远,实则都包含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对根源的坚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