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赵子称也不遮掩,直言不讳道:“这些技法虽能生财,但我缺少人脉,也没精力去找人经营。而且这些工巧技法一旦公开,到时候一旦修筑艮岳时再想用,岂不是天下人都知道其中有‘俭省用料’了?对皇室体面无益。
既如此,还不如第一次就给皇室御用,不让天下人知晓。对我个人虽然无益,但却能节约民力,减少朝廷对花石纲的征发,也算是对江南百姓功德无量了。我一己之得失,又何足挂齿。”
这两项技术,赵子称压根儿就没想过用来求财,或是求官。他更在乎的是求名。
这些技术,现在虽然是秘而不宣的,但几年之后,一旦用了,时过境迁,还是有可能慢慢泄露的。
甚至于,如果哪天赵子称势力膨胀比较快,升官升得比较快,有可能被皇帝调到汴京来当京官,那赵子称也能主动泄密、得罪皇帝,让皇帝打压他、继续外放。
宋朝不杀士大夫,对很多能做京官的人而言,外放地方就算是一种处罚了。
而赵子称手上捏着一张牌,可以随时用“得罪皇帝被外放”来换取名声,何乐而不为?
等到这两项技术泄密的那一天,天下人都会知道:有那么一位宗室中的义士,当年发明了水泥仿石和人工修剪嫁接培育奇树的技术,只为了让皇帝大兴土木时少用花石纲,为了减轻江南百姓的负担。
这种大公无私、为民请命的人,难道不是宗室里的道德楷模么?
到时候,赵子称在江南能收获多少民心人望?江南的人民有多恨朱勔,就会有多同情赵子称。
当然了,这一切的泄密,肯定得至少押后到朱勔失势的时候。
提早爆料出来,那就不是收买人望,而是给自己找不自在了。
……
短短几日之内,赵子称就靠他的奇思妙想和无私坦荡,彻底折服了将作监主簿贾谠,
让对方再也不敢以官职高低论交情,而是私下以师礼待赵子称。
试制园林景观用水泥和培育奇形树木这两项技术,也进入了稳步研发、实验的正轨。
后续只要慢慢等结果就行,需要赵子称操心的事儿也少了很多,他最多每隔几天去将作监稍微转一圈,点拨几句,剩下的日常工作都是贾谠带着工匠们自行完成。
赵子称还很推心置腹地跟贾谠摊牌了:将来成功之日,上报给梁师成时,贾谠尽管多居功,把大部分功劳都说成是贾谠自己刻苦钻研所得,也无所谓。
赵子称不在乎。
他本来就要稍稍藏拙,避免自己被梁师成当成工程技术方面的工具人,以致被强留在汴京。
让梁师成觉得自己只有奇思妙想而缺乏实干落实能力,那样就刚刚好。
而赵子称的这个态度,对贾谠而言自然是极大的利好。
贾谠本来就是京官,想在将作监谋求升迁。赵子称这样归功于他,对于他的仕途是有极大好处的。
于是别看贾谠已经三四十岁年纪了,却越来越有变成赵子称迷弟的趋势,私下里对他越来越尊敬,平时研发也不来多烦他,能自己代劳的就自己代劳。
将作监这边的事儿都走上正轨,赵子称也终于闲了下来。可以有时间处理自己的事情,或是在汴京城里随便走走,等待结果。
read2();
re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