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夏小说网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16章 争执

第316章 争执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张潮看看站在身边的“最亲爱的女儿”伊万卡,和台上“最亲密的朋友”希拉里,情不自禁地跟着所有人一起大力为台上的男人鼓起掌来。

慷慨激扬的演讲结束了,嘉宾们也来的差不多了,于是各自落座静待拍卖会开始。

张潮回到自己的座位,发现朱诺·迪亚斯和约舒亚·菲利斯两位同桌已经坐在那里,其中朱诺·迪亚斯年龄明显大一点,有40岁左右,秃头、长脸,留着精心打理的小络腮胡,笑容温煦。

约书亚·菲利斯则年轻许多,看起来甚至不到30岁,满脸好奇、轻松的表情,戴着一副边框眼镜,是个再典型不过的美国白人书呆子形象。

两人都对张潮与苏珊表达了友好,四人互相介绍、寒暄,只不过迪亚斯更含蓄一些,菲利斯则露出了有些夸张的笑容,热情地道:“知道能和你同桌,我就是十分期待今晚。

要知道,我们可是‘校友’!”

张潮纳闷了,迟疑地问道:“你去燕京留过学?哪一所,燕大,还是燕师大?”

菲利斯脸上的尴尬一闪而过,马上道:“爱荷华大学,我是爱荷华大学的毕业生。”

张潮恍然大悟,不过「国际写作计划(IWP)」只能算爱荷华大学组织的短训班,菲利斯说两人是校友实在有点生硬,不过对方至少是善意的,也就没有必要否认了。

四人坐定以后,菲利斯有些羡慕地道:“你认识伊万卡?我看你们聊得十分热络?”一边说着,一边用灼热的眼神看着坐在第一排的伊万卡那光洁如玉的真空大白背。

张潮耸耸肩,道:“刚认识,聊了一会儿。”

菲利斯恋恋不舍地把目光从伊万卡身上拔出来,好奇地问道:“讨论你的吗?哪一部,《消失的爱人》,还是《大医》?”

张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道:“你也看过?”

菲利斯坦然道:“看过《消失的爱人》,那确实是一个精彩的美国人的故事。《大医》的题材有些沉重了,我已经买了,但是还没有下定决心看完它。”

这时候光头的迪亚斯插话道:“我反而喜欢你的《大医》,写出了一个民族的苦难与不屈。”

两人说得张潮都有点脸红,他们俩的作品自己可一个字没看过,但又不懂装懂客套说“你们的作品也很棒”,万一对方要讨论细节就丢脸了

不过好在两人也没有在意这个,毕竟不是谁的都能很快得到翻译。

不过张潮很巧妙地转换了一种表达:“我在「weibo」上看到有美国读者推荐二位的作品,说不定很快就能看到中文译作出版。”

这下不管是迪亚斯还是菲利斯都高兴了起来,毕竟作品能在中国出版的话,能增加不少收入。

作家在美国也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谋生的职业,哪怕是普利策奖得奖作品,也未必能大卖,不乏得奖前销量几十册,得奖后也不过增加到几百册的案例(有本诗集得奖前卖了51册,得奖后卖了400多册)。

尤其是历史类、非类、诗歌类更是重灾区。某种程度上,中美作者面临的困境也是类似的。

所以迪亚斯和菲利斯也各自有自己的职业,一个是大学写作学教师,另一个则在《波士顿日报》上有自己的专栏。

正聊着,台上的拍卖已经开始了。这次慈善拍卖旨在为美国的「免疫缺陷患者关爱基金」募集资金,拍品主要是一些新锐艺术家的画作、雕塑,以及伊万卡新成立的珠宝品牌的设计师签名首饰。

台上正在展示的拍品是一副由许多不规则的色块胡乱拼接在一起的图画,颜色刺眼、大胆,完全看不出到底画的是什么。

台上的拍卖主持人道:“这幅画的名字叫做《下城区的凌晨》,是莎拉·福克斯的新作。

她从纽约下城区凌晨时分街道积水倒映的城市霓虹得到启发,创作了这幅杰作。

这幅画介乎抽象与具象之间,充满了她的个人风格。从去年以来,莎拉得到了纽约艺术界的注意。艺术评论家和画廊经理认为她的画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理念……

这幅画的起拍价是4000美金,每次加价幅度不少于200美金……”

苏珊轻声向张潮介绍道:“第一个拍品都是开胃菜,最后的落槌价格也通常不会过万。你有兴趣竞拍吗?”

张潮摇摇头,自嘲地道:“我连看都看不懂,拿回来干嘛?挂门口辟邪,还是挂床头避孕?”

最后一句一时没想到合适的翻译,是直接拿中文说的,所以只有苏珊听懂了,惹得她一阵笑。

果然经过几次竞价,这幅《下城区的凌晨》的落槌价在8800美元。拍走它的是一个纽约本地的小政客。

菲利斯略带嘲讽也略带自嘲地问身边的几人道:“8800美金……我的《后来我们走到了尽头》的稿费也没有这么高。

为了完成这部我花了整整两年。这幅画呢?给我5岁的侄女足够的颜料和半个小时,她能把画布搞得更糟糕。”

菲利斯的话让身边的迪亚斯露出了苦涩的笑容,就连苏珊也心有戚戚焉。

不过张潮安慰道:“8800美元?不知道分到画家手里的有多少,画廊、经纪人,还有运作的艺术品商人……你在这里看到的每一幅新人作品,能登上拍卖台前的流程都耗费不菲。

所以这8800美元只是一个账面数字吧。我们的稿费好歹已经落进了口袋。”

迪亚斯闻言转头看了一眼张潮,问道:“你似乎很熟悉这种运作模式……”

张潮笑道:“曾经有人找过我,愿意付给我大概3万美金,让我在某场活动里拍下一副特定的画作……不过那场活动我没有参加。”

迪亚斯:“……”早知道就不该问你。

菲利斯感叹道:“差点忘了,你和我们不一样……其实你应该可以坐到前两排的……”不过他很快回过神来,说道:“说起来《消失的爱人》确实给了我一些启示。”

张潮好奇道:“哦?”

菲利斯道:“我注意到你为两个主角选择了特别的职业——作家。是因为这也是你的职业吗?”

张潮点了点头道:“大概没有哪种美国人的职业,有比作家更让我写起来得心应手的了。”

菲利斯有些兴奋起来,说道:“我最近从事的研究就是关于职业的——我认为从广义上来说,‘职业’是的核心。

想想看——是职业让圣地亚哥在绝望中也不放弃那条马林鱼;是职业让艾丽丝走进了荒凉山庄;是职业把亨伯特送进了草坪街的房子……

职业往往是人物质感和行动的第一来源,驱使着角色做出这样那样的选择。菲茨杰拉德就善于给里的人物分配职业。

——张,你也一样。”

面对这种赤果果的吹捧,张潮真是回应也不是,不回应也不是,只能谦虚了一句道:“你说的都是大师,我可不是。”

菲利斯道:“在这点上,你并不逊色。《消失的爱人》里,那些缜密的行动与残酷的心理博弈,如果发生在其他职业身上,恐怕总有一点违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