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知道黎翊云最终会因为这场对话,让自己的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但是张潮无疑为文学界敲了一记响钟——并非所有的英语写作和外国人认可都值得膜拜。
评价一个作家的作品,最好要摘下滤镜。
就在第二集中文视频发布的当天晚上,张潮的老师于华,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是一个作家》,虽然没有具体谈及张潮的此次对话,但在字里行间又都是在支持自己的这个学生。
【我刚刚成为作家的时候,外界给我戴了很多顶帽子,其中最大的一顶叫做“先锋作家的代表”。但是这些帽子我一顶都没有接受。
我始终认为我就是一个作家,如果硬要给我这个身份加一个定语,那我也只接受“中国”或者“男性”这两种,这是我与生俱来、不可能摆脱的一部分。】
【因为没有一个作家会为一个流派写作。所有的流派,或者某种被定义的写作方式,都是别人为了方便研究我,或者我的作品,进行的一种限定。
作家不能把别人对你的限定,当成了自己对自己的限定。】
【十多年前我刚刚发表《活着》时,有些朋友很吃惊,因为我出乎他们意料,一个他们眼中的先锋作家突然写下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他们很不理解。
我说,这有什么不可理解的,总不能你们叫我先锋,我就傻乎乎在前面冲锋一辈子吧?天底下没有这么傻的作家。】
【我现在的写作原则是:当某一个题材让我充分激动起来,并且让我具有了持久写下去的欲望时,我首先要做的是尽快找到最适合这个题材的叙述方式。
同时我要努力忘掉自己过去写作中已经娴熟的叙述方式,因为它们会干扰我寻找最适合的叙述方式】
……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黎翊云的写作,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于华尽力避免的那些——被别人所定义、所限定,最终固化为一种娴熟但缺乏变化、活力的叙述,这对作家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特别是这种“定义”和“限定”,往往是以赞美或者恐吓的形式出现时,对作家的影响尤其大。
除了于华,还有不少人也参与到讨论当中,不过焦点是所说的“母语创作”。
有人提出,这里的“母语”其实不一定指的是现代通行的普通话、现代汉语,许多人的母语其实是各种不同的方言。使用方言创作,往往能给作品带来别样的生命力。
但是也有人反对,认为自古以来中国的大部分文学经典还是以“通用语”的表达形式创作而成的。方言创作虽然偶有佳作,但是在思想深度与传播方面,局限较大,尤其不能表现“大时代”。
这时有个叫“弄堂网”的小网站上,一个ID为“独上阁楼”的网友不服气了,他表示他就准备用上海方言写一部,也可以写出一代“上海宁”的生活图景和时代变迁……
对话的第三集是所有人最关注的。无论是文学界人士还是普通书迷,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了张潮与基兰·德赛之间的“不和”,尤其是在“种族歧视”的阴影下,大家都很好奇这场对话会不会是“火星撞地球”式的火爆。
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张潮和基兰·德赛不仅没有发生语言上的冲突,甚至张潮还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这场对话。
尤其是张潮提出英美的文学圈,在利用奖项来“驯化”移民作家走进狭窄的题材陷阱,将移民困境固化为一种“文化景观”,以装点其主流文化的观点以后,基兰·德赛脸上失魂落魄的表情简直让所有人同情。
同时张潮的这个观点也极大地引发了国内文学界的争议。
一个刚刚获得“全美书评人协会最佳奖”的中国作家,不感谢人家,反手就开始批判文学奖项隐含文化驯化的目的,这是什么操作?
他不是该说“感谢全美书评人协会颁给我的这个奖,然后我还要感谢我的书迷们,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感谢……,我爱你们……”——哦,走错片场了,这不是好莱坞。
那至少也应该表达一下起码的尊重吧,讲讲自己的文学理想、创作理念。
怎么就吐槽上了呢?
那这个奖,张潮领还是不领?
这一切都将在即将举行的《大医》第二部的发布会上揭晓。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大医》第二部发布会当天,美国时间4月20日,复活节假期的第二天。
纽约公共图书馆主馆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宏伟建筑,灰色花岗岩砌成的外墙庄严而凝重,正面两侧各有一座狮子雕像,被分别命名为“耐心”和“坚韧”,据说是纽约精神的象征。
此刻在主馆大门口两侧的巨大方形石柱上,已经垂着两面巨大的“幕布”——左边一块主色调是暗红色,被撕扯得破破烂烂,上面还有很多弹眼和焦黑的烧痕,仿佛一面刚刚历经了残酷战火的旗帜;
右边的一块则是通体洁白,《大医》的三个主人公孙希、方三响、姚英子的身着不同医师服的侧面剪影从上至下交错排列,每个人的目光都望向远方,有悲悯,也有坚定……
这两幅巨型海报前方的空地上,还摆着两行陈列柜,里面是出版社特意搜集的20世纪上半叶各种常见的医疗器械,以及从中国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里翻印的老照片。
沿着陈列柜一路看、一路走,就能进入图书馆的主大厅,也是这次发布会的主会场。大厅里高耸的石柱、精美的壁画和宏伟的天花板装饰,展现出浓厚的欧洲古典美学特征。
这里也已经被布置一新。两部《大医》的书本巨型书本模型树立在大厅中间,第一部在后,第二部在前。
书本模型前面就是主讲台和张潮的签售位。主讲台下,左右各自摆了10排共200个座位,作为接待媒体和书迷之用。中间的过道,则是留给书迷的。
而在图书馆外,已经聚集了数百名等待入场的读者,兴奋地讨论张潮这次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张潮站在二楼的准备室里,透过窗户看着下面的布置,大卫·米勒感叹道:“这样的新书发布规格,恐怕只有罗琳或者马丁才会有。”
接着又道:“再和你确认一下流程,我们先颁奖……”
张潮忽然道:“我有个更好的主意,不如把颁奖仪式放在最后,我有个惊喜要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