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我们都是印度人》这篇文章的切入角度还是很巧妙的——
它首先指出了基兰·德赛之所以使用英语作为自己的写作语言,并不是因为“母语”或者“非母语”的因素,而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本身就是“英语”和“印地语”两种。
“英语”之所以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因为印度遭受英国的侵略,当了英国200年的殖民地,这是历史因素,并非个人能控制的。
所以张潮用“创作使用母语”来刺激基兰·德赛,是一种对历史的无知和不尊重。
【回顾中国民族的百年沧桑,我们也曾经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蹂躏,对印度、对基兰·德赛,更应该抱有一种同情与理解。】
【“揭疮疤”绝不是一种理性、友善的交流态度,张潮作为中国青年作家的代表,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撕下了文明的面纱,赤裸裸对一名女性进行人身攻击。】
【一个女性,在印度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为一名作家,已属不易之事;而能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获得认同、取得成功,更是一种奇迹。】
【此刻,基兰·德赛不是一个人——她是全世界亿万独立女性的象征;印度也不是一个国家名称——它是所有被侵略过的国家的代表。】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
【张潮用自己无知、傲慢的嘴脸,给整个中国,和所有的中国人抹了黑。】
【中国要想融入世界,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就不容许有这样“文化沙文主义”的代言人活跃在舆论舞台上。】
【我要代表张潮,代表全体中国人,向基兰·德赛和全体印度人民深深鞠一个躬,说一声:“我错了!我们错了!”】
【认不认识基兰·德赛,只是一个文学问题;支不支持道歉,是一个良心问题!】
【今夜,我们都是基兰·德赛;今夜,我们都是印度人!】
……
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迷惑性和煽动性还是很强的。“种族歧视”在中国没什么市场,但是“百年屈辱”“帝国主义侵略”这种说法还是能引起很多人的共情的。
张潮那句“我用母语写作”的话没头没尾,确实也容易让人觉得是对那位印度女作家的攻击。
这让许多张潮的支持者都没有办法为他辩白,心中还隐隐觉得——“这次,大概是他错了?”
在2007年,这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毕竟张潮这样影响力的作家,已经默认代表某一方面的国家形象,他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视为“中国人如何如何”。
极短的几个小时内,网络上要求“张潮道歉”的声浪不绝于耳,这篇《今夜,我们都是印度人》的文章,点击量更是破了百万次。
署名“世界风”的博客,风头也很快盖过了韩涵、徐才女,大家纷纷都在猜测这个ID背后究竟是谁?
要知道在2007年,博客总点击量“破亿”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单篇文章几个小时点击量破百万,算得上“轰动”了。
关键是命门切得准,恐怕张潮本人也很难回应这种质疑。
“怎么样,效果不错吧?”中国南方,羊城一间咖啡厅隐蔽的角落里,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向眼前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得意地说道。
这是工作日的下午,有闲工夫在这儿喝咖啡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打包带走,此时更是只坐着他们一桌。
外国人朝他竖起了大拇指,用赞叹的语气说道:“没有想到,方老师他们做不到的事情,你做到了。”
中年男人略微扬起下巴,说道:“他们就是不懂,对付张潮,不能凭蛮力。要用这儿!”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外国人赞赏地道:“林,你真是一个天才!从几年前你为布什总统‘虚构’的那一份就职演讲就能看出来,你拥有这方面的天赋。”
名为“林”的中年男子喝了一口咖啡,自豪地朗诵起来:“……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烂缀的演讲。
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致害人。才不会有以强凌弱,才会给无助的老人和流离失所的乞丐以温暖的家。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在一次演讲中,他假称这段文字是来自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就职演讲,不仅震撼了现场的大学生们,更在事后广为流传,一度在搜索引擎当中,比真正的演讲内容排名还要靠前。
“林”朗诵完以后,又不屑地笑道:“你不知道当时那群傻X有多激动,真他么好骗。还他么大学生、大学教授呢,全他么一群没脑子的傻X。”
外国人一边倾听他深情并茂的朗诵,一边轻轻地为他鼓掌,结果没想到最后又听到一串脏话,连忙用夸奖来掩饰自己的尴尬:“精彩极了!即使布什总统听到这一段,也不会反对它出现在自己的演讲稿里。
下一步,你准备怎么办?”
“林”想了想道:“现在高层保护张潮的力度很大,纸媒和电视现在都不敢报道,只在网络上流传。但是没有关系,张潮起家就是在网络。
只有在网络上形成了质疑张潮人格的强大思潮,他的根基才会动摇。”
外国人疑虑道:“这点之前不是没有人试过,但是都……”
“林”从鼻子里轻蔑地“哼”了一声,然后才道:“他们都太保守了。总寄希望于张潮自己犯错——什么文章代笔,什么录取作弊……这都太容易被张潮反证了。
只有那些看起来和张潮不可能沾边的事在网络上流传,大家的兴趣才会被真正的激发出来,也才会逼得张潮在不断的回应中露出破绽——
就像这次,这家《美国印度人报》就做得很好!他们就逼张潮说错话了嘛!”
外国人顿时对“林”的思路大为倾倒,追问道:“那这不就是……不就是Fake News(假新闻)吗?老百姓会相信嘛?”
“林”再次露出轻蔑的表情:“这就是你们之前犯的一个大错,让他们暂时相信有什么用?张潮三两下就澄清了。所以不要追求让这些愚民们相信,而是要让他们感兴趣。
张潮刚澄清一条,就会发现还有五条、十条在等着他。而且一条比一条离奇,最终让他疲于奔命,他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自然就土崩瓦解了。”
见外国人还是不理解,“林”举例道:“比如网络上有一条传言说‘张潮其实是个变性人,他家里为了要个男孩,就给他做了手术,从女生变成了男生’。
你说,张潮是回应呢,还是不回应?”
外国人目瞪口呆,“林”不禁又洋洋得意起来,接着道:“他要不回应,那这条传言就会有一部分人相信,包括曾经支持他的人。
他要回应,该怎么回应?是去医院出具一份体检报告,还是开新闻发布会当场脱裤子?他这么做了,同样会有人觉得他是小丑,开始取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