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我们伟大国度的伟大女性作家基兰·德赛和她的《继承失落之人》(《The Inheritance of Loss》)以一种耻辱的方式,落选了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最佳”。」
「要知道,《继承失落之人》刚刚在2006年获得了英语的最高奖“布克奖”,基兰·德赛也成为最年轻“布克奖”的获得者。但是她和她的却被美国书评人协会给忽视了!」
「窃取这个荣誉的是来自中国的流行偶像作家“Zhang''Chao”和一部庸俗的历史,也许是因为他身上的“异国风情”赢得了评委的青睐。」
「《大医》甚至都不是一部英文原创,只是一部翻译作品。」
「《大医》只是几个年轻医生无聊的游历与冒险,夹杂的一些老生常谈的对殖民者和军阀的控诉。」
「《继承失落之人》不偏不倚地展现那些背井离乡寻找新生活的人如何发现自己在新旧两地间的流离失所,深切地刻画了人性与智慧」
「与《继承失落之人》相比,《大医》就像是一部中学生的习作。」
「我们不知道Zhang''Chao施展了何种魔力才让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将“最佳”颁发给他,大概是来自东亚的某种萨满巫术。」
「我们注意到出版《大医》的出版社是美国最大的出版社之一的Simon & Schuster,而出版《继承失落之人》的,只是独立出版社Grove Press(格罗夫出版社)。」
「《大医》为它的出版商赚到了大量的钱。很难讲,出版商的“权力”在这次评奖当中起到了多少作用。」
「我们不应该再期望这些傲慢的美国书评人会重视我们印度作家那无与伦比的洞察力和创造力,我们应该摆脱这些自大的白人精英设置的文化陷阱。」
「他们就是想通过抬高中国人的地位,来驯服我们印度人,让我们对他们卑躬屈膝,用奴隶的态度对待他们。这是旧欧洲殖民者的延续。」
「印度人在美国已经足够努力,却仍然不能得到承认,这多么让人沮丧啊!」
……
基兰·德赛是近年来涌现出的印度作家中的翘楚,15岁移居美国。她的第一部作品《石榴园里的喧哗》就颇受关注。而在2006年出版的《继承失落之人》更是助她一举夺得了布克奖。
布克奖是当代英语界的最高奖项,影响力巨大,不过在2014年以前仅限于英联邦国家的英文原创作家有资格入围参评。
基兰·德赛在2006年10月得奖以后,印度文化界陷入狂欢当中,甚至有印度的文学批评家认为她可以在近年内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次落选美国书评人协会的最佳奖项,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这篇报道登载在印度最大的报纸《印度时报》的文化板块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印度时报》创办于1838年,不仅在印度本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还是许多印度的海外侨民必订的报纸之一。
在2007年的美国人口普查中,印度裔虽然人数略少于华裔,但却是美国外来移民当中最抱团、最热衷于参与政治、文化等公共事务的外来族裔。
所以这篇报道的影响力在印度裔人士的推动下,迅速成为了美国文化界的舆论焦点之一。
也难怪他们激动——《继承失落之人》从题材到叙述方式,都是标准的英美新移民作家心目当中,英国和美国主流文化圈喜欢的样子。
一名居住在美国的非法移民,试图为自己创造新生活;一名在印度与祖父一起生活的英化印度女孩;一个厌恶印度方式和习俗、却从未被英国人完全接受的印度老法官……
种族歧视、文化冲突、宗教争端……
可以说在他们眼里,基兰·德赛的每一行字都打在了英、美文化界对新移民作家固有认知的心坎上——但是却落选了。
获奖的《大医》在印度人眼里看来是怎样的呢?
几个年轻的、毫无背景的医生,学习了一些医学知识以后,竟然就满中国地跑来跑去要拯救自己的国家和老百姓——多么荒谬与不切实际啊!
很快,一篇名为《中国青年作家获得美国书评人协会大奖——后美国时代文化中心的偏移》的批评文章出现在《纽约时报》上,作者是印度裔著名记者法里德·扎卡利亚。
「在一年多前,张潮被美国的左翼媒体追逐、吹捧后,美国书评人协会又迫不及待地把代表非美国公民创作的英语出版的王冠戴到了这个年仅22岁的年轻人头上——这种现象原本只会出现在流行音乐界。」
「我无意评价《大医》的文学水平,即使我也是个作家。我更想从“911事件”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背景衡量其意义与价值。」
「张潮获奖不仅是一个异国青年俘获美国丽人芳心的励志故事,还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它象征着文化中心的偏移,以及后美国时代全球文化格局的重塑。」
「张潮的作品能够获得美国书评人协会的青睐,部分原因可能是其作品中所体现的中国视角和中国经验,这与全球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相吻合。」
「美国书评人协会之所以表现出对张潮异乎寻常的热情,恐怕更多是源于对美国政府对国内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干预的一种隐形的反抗。」
「这似乎成为了美国文化界对传统价值观和全球影响力焦虑的一种反映。」
「如果把奖项授予一个少数族裔的新移民作家,还不足以彰显自己的多元化与包容性,那干脆就授予一个来自曾经敌对、至今也在合作中充满对抗的国家的作家。」
「我们注意到,美国政府曾经透过文化基金会与NGO组织,积极扶植中国国内那些象征反叛、自由的年轻作家,给予他们便利的出版途径和很高的国际关注,但是张潮却后来居上,以一种近乎温顺的姿态,收获了更广泛的认同。」
「张潮的获奖,也可以被视为美国文化界对内政外交政策的一种反思。在经历了一系列国内外政策挑战后,美国可能正在寻求通过文化的力量来重塑其全球形象。」
法里德·扎卡利亚是极有影响力的专栏作者,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都开设过专栏,同样是来自印度的新移民,不过早就跃升精英阶层了。
他虽然被称为“无政治立场”的自由主义记者、评论员,但是政治可以没有立场,族裔、家庭、信仰……这些羁绊可不容易摆脱。
法里德·扎卡利亚巧妙回避了比较《大医》和《继承失落之人》的文学水平,而是从政治和经济角度,阐述张潮获奖折射出来的美国文化版图的变动。
其中甚至一句没提《继承失落之人》,但是远比其他其他印度人发表在媒体上的文章更具有杀伤力。
这篇文章中隐含了一种“诱导”,试图让读者认为张潮和《大医》获奖,是美国文化强势扩张由盛转衰的象征性事件,是美国文化干预政策失败的标志,是美国左翼力量对政府的一次成功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