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楷满口答应,并且邀请张潮合适的时候来台岛看看。
刚挂掉王崇楷的电话,张潮又给黄杰夫打了过去。面对自己人,张潮的怒气可就无所顾忌地发出来了,他对黄杰夫道:“把和华宜那边的合作逐渐都停掉,另外随时关注华宜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他们这两年要上市。”
黄杰夫惊诧极了,张潮很少在他面前表现得这么强势,也极少谈论其他公司具体的运营细节,这对华宜是哪来的这么大的火气?于是问道:“关注华宜的资本运作……我们的目的是?”
张潮冷笑道:“先关注着,具体怎么办,等我把一些事情落实后再说。”
黄杰夫应了一声“OK”,然后趁机汇报了近期的工作内容后,才挂了电话。
张潮在林志恩说出宋嘉是因为自己的推荐才获得出演《少年如你》电影机会的时候,他就想到了华宜。
因为当时在场的只有他自己、导演张艾佳、制片伊哲和副导演陆剑清,而且另外三人都很清楚地知道当时宋嘉和自己连一面之缘都没有,完全是陌生人。
张艾佳和陆剑清都是非常职业的电影人,与自己更是无冤无仇,不会乱传,这点上张潮对他们还是有信任的。
而自己与制片伊哲的合作其实也还算愉快,但是自己偏偏在前一段时间和他的顶头上司有一场不太愉快的交流。
伊哲作为下属,把选角会的情况向上汇报当然再正常不过,所以华宜的兄弟二人知道这个内幕的可能性很大,同时他们一直和港台的文化圈交流频密,趁机拿捏一下自己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处理完这些琐事,他也是真的累了。来香港两天,他都处于高强度的脑力活动当中,不是被人灌输,就是灌输别人,才好不容易为事情争取到了转机。
张潮站到窗边,看着外面灯火璀璨的维港夜景,内心涌上一股强烈的疲惫感。
第二天早上,没有定闹钟的张潮一觉睡到了快10点,又被手机铃声吵醒了。拿起来一看是潘要明,就接了起来。
潘要明的声音显然比前两天刚见面的时候轻松许多,言语中也带着对张潮的感激,不过他这个年纪和地位,自然不会表现地太过于激动,寒暄两句以后,就进入了正题:
“你要和复赛学生进行座谈会,已经安排好了,就在今天下午3点。这是一次闭门会,时间、地点都没有向媒体透露,尽量低调。
至于和其他BAND1以下学校文学社团代表的座谈会,也基本确定可以在明天进行。这个会已经向媒体吹过风了,届时会有不少于5家报纸进行采访报道。”
张潮道:“那就好。”
潘要明说完正事以后,又问道:“查先生看了你的直播以后,好欣赏你。你这两天有没有空来他办公室一趟,他希望和你聊一聊。”
这倒让张潮有些为难了。如果自己来香港专程拜访金镛,那倒无所谓了。但是与这样的大人物交流,需要维持的状态和耗费的脑力,都不亚于一次电视台的专访。
自己的行程已经非常紧凑了,实在不想再额外耗费精力。
考虑清楚以后,张潮对潘要明道:“我明天和文学社团代表座谈完以后,就要马上赶回沪上。这次来香港匆匆忙忙,也没有做任何准备,这么去见查先生,未免有些不太礼貌。
下一次,下一次我来香港会专程拜访他,向他请益。”
潘要明不禁犯了为难,犹豫地道:“这……”
张潮立刻说道:“我其实在香港呆的这两天也没有闲着,恰好写了一篇武侠,预计明天就能完成,准备投到《明报》的文学副刊上。
这篇,我想先请查先生看一看,作为我的一份心意,你看可以吗?”
文人相交,将自己的作品交给对方品评,算是一种很高的敬意了,见面反而还在其次。潘要明自己也是个作家,自然知道有这篇就可以“交差”了,于是满口答应下来。
随后的两天,张潮分别与复赛学生以及几个中学文学社团的代表学生进行了座谈,有了之前两天的铺垫,效果都很不错。
一场低调、一场高调的安排,也再次让香港市民关注到了文学。
待到第二场座谈会结束以后,张潮的第一篇武侠也在当天晚上完成了,发给了潘要明,让他转交给金镛先生。
潘要明不敢怠慢,将打印成大字稿,亲自带去给了金镛。
这篇名为《侠客行》,恰好与金镛其中一部作品名字一样。不过只有7000字左右,金镛很快就看完了,将稿件放在桌面上,问道:“你看了没?”
潘要明道:“来的路上草草看了一遍。”
金镛叹道:“后生可畏啊。这篇,我希望香港有足够多的人能够看懂。发给《明报》方面,让他们全文转载。”
《明报》虽然早已经不是金镛掌管了,但是他对《明报》的影响力无处不在,潘要明更还是《明报》出版社的社长和《明报月刊》的总编辑、总经理。
潘要明问道:“会不会太长?”
金镛道:“多一个版面的事情,你去安排就行。我希望明天所有《明报》的读者都能看到这篇《侠客行》。”
潘要明点点头,马上就动身去了报社。
次日清晨,拿到最新一期《明报》的读者,惊奇地发现报纸比原来厚了一点。翻开来,原来是副刊整整多了一个版面。
而多出来的这个版面,全部给了一篇叫做《侠客行》的武侠。
不少人都惊了,以为金镛先生耐不住寂寞,又“出山”了。仔细一看,方才发现作者不是金镛,而是这两天在香港大出风头的张潮。
出于好奇心,纷纷认真欣赏起来——
【冬日里北边的天竟黑得这样早,晡时未过就暗得看不清路。道旁的松林渐渐地像山水画里最浓的那片墨皴,仿佛随时会有剪径的强人从幢幢树影里闯出来。少侠自然是不怕强人剪径——至少一个两个的不怕。他腰间悬着长剑,胯下骑着骏马,头顶发髻高耸,扎得极紧,把眼角眉梢都吊高了些许,越发显得剑眉星目、神采奕奕,任谁看了也要喝彩一声:好个少年英雄!寻常的匪贼见他这身装束,怎敢来送死?】
……
(两章合一,《侠客行》全篇在番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