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夏小说网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25章 御驾亲征,灭此朝食

第225章 御驾亲征,灭此朝食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翻开杂志,匆匆看了几段文字,张潮才抬起头,惊讶地道:“很先锋的风格,语言形式感很强。这是本纯文学杂志?”

邓小华有些骄傲地点了点头,解释道:“我们比较喜欢魔幻写实主义和先锋文学,讲究文学的形式。我们希望从包装到内容,都能最快速度地抓住目标读者的心。”

潘要明也开玩笑道:“很年轻的团队,把我们这些老头子主持的《港岛文学》都给‘枪毙’了。”

张潮感慨道:“想不到这么特别的一本杂志,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办起来的。现在销量怎么样?”

邓小华脸一红,道:“创刊号大概卖了600多本,第二期卖了800多本,反响还不错,下一期预计有900本、1000本这样。我们是双月刊,逢单月出版。”

张潮翻到封底,看了一眼售价“HK29”,心中默算了一下,再看看办公室里的几个人,想说什么,却没有开口。

潘要明对张潮道:“是不是觉得很惊讶?其实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兼职,甚至完全不领薪水。”

张潮忍不住道:“就算不领薪水,每期杂志的印刷费用,作者的稿酬,还有这里的租金……我想象不到这本杂志怎么能维持下去。”

潘要明对邓小华道:“你和张潮解释一下吧。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张潮和你们一样,都是年轻人,能理解。”

邓小华这才说道:“其实我们还是依靠港岛艺术发展局的补助来维持。但是艺发局每年的补助也有限,我们《字花》预计可以领到的总额是40-50万。

现在港岛文学杂志给作者的稿费大概是每个字0.25到0.3港币,也就是内地的千字250元到300元。我们《字花》每期的稿费支出大概就在3万左右。

而港岛的印刷费用比内地贵得多……加上其他杂费,还有人工、办公室租金,我们每期的实际成本是8万到9万港币。所以50万港币的补助加销量,只算勉勉强强可以维持。

要是没有补助,《字花》每期要卖到100港币才可以打平成本。但100元一期的文学杂志谁买?”

潘要明道:“艺发局的补助不是那么好拿的。每年都要审核账目,还要看你杂志的销量情况,以及在推动市民文化质素提高上有没有实际行动。

全港每年只有5本文学杂志可以拿到补助,但每一本都很微薄。讲实话,全港岛没有一家文学杂志可以靠销量和广告自给自足。”

邓小华接着道:“为了明年还有补助,我们除了要提高杂志销量,就要尽力多参加或者举行一些文化活动。包括进入校园做文学宣讲以及写作辅导。

这些都是要写进明年的补助申请里的。”

张潮恍然大悟道:“这就是那个钟伟明说的……”

潘要明点点头道:“钟伟明一个人赤条条无所谓。他已经是个成名作家,现时又做宝石、古董生意,不需要对港岛的文学存续担任何责任。

他把领补助说得那么难听,好像小华他们个个都吃得脑满肠肥。实际上就算领了补助,像《字花》这样的杂志也是艰难求生。你知不知道这里薪水最高的全职行政总监多少钱一个月?1万港币,包含全部。

1万港币在香港够做什么?洗碗工一个月也得2万港币了。如果不是对文学热爱,每晚去便利店上4个小时的班,一个月都不止这个数了。

他来《字花》之前还是其他报纸的资深编辑,硕士学位。今天他不在这里,应该又去跑市场了。”

听到这里张潮还是小震惊了一下。1万港币,在现在的港岛,连一个地段好点带独立卫浴的单身公寓都租不到,却已经是这本杂志固定收入最高的职位了。

原来以为港岛的文学环境再恶劣,至少也有本地这么发达的经济托底,从业人员的收入再差也不会差到哪儿去。结果真是突破他的想象了。

张潮相信潘要明没有骗自己,一来是两人之间的合作信任,二来人家也没有必要,毕竟太容易查证了。

潘要明这时候又对邓小华道:“你们先忙,我和张潮到外面聊聊。”接着就把张潮带出办公室。

两人来到走廊上,潘要明对张潮道:“这就是我们要把资源重点投入到BAND1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也想通过这次比赛,给港岛的文学社团、文学杂志,找找活路。

BAND1学校的学生质素高、底子好,更容易出现好苗子。关键是,他们的家庭条件都较优,更适合在港岛这个地方走文学道路。

今时不同往日,港岛的文学环境,已经容不得贫家子弟靠写作出人头地了。倪匡当年那样一个人给十家报纸写连载、买楼买车的奇迹不会出现了。

现在的港岛,不要讲严肃文学,就是武侠也没人看了。大家都是看娱乐周刊、看网路。

如果这次港岛的学生能获得比较好的成绩,说不定能刺激一下大家,一方面让大家更关注文学;另一方面,也算是《字花》这样的文学杂志、团体对社会有功用的一种证明。”

张潮闻言沉默了。如果说来这里之前,张潮还对潘要明隐瞒情况有一些芥蒂的话,现在他已经在想办法怎么帮着这个老前辈挽回局面了。

潘要明看张潮不说话,于是接着道:“对港岛严肃文学抨击的主要就是几个本土网站。他们的批判“理据”不外乎文学无用论、市场决定文学的存亡论、小众艺术申请资助属于浪费大众资源等等。

邓小华、谢晓红、韩骊珠……这些在抨击者言中骗取“文学综援”的人,实际上是港岛最勇敢最无私的文学建设者。

他们领着微薄的薪金、付出高强度的劳动,成就了一本放在中港台文坛当中都毫不逊色的杂志《字花》。

说实话,我作为他们的叔父辈,很惭愧做不了更多,只能尽量帮点忙,让这些杂志和社团,能多活一天是一天。”

张潮点点头道:“您的心情我理解,但是这么做毕竟给人留下了把柄。现在整个舆论被钟伟明他们给挟持了,学生们去大陆参加比赛就是‘吃综援’,有违公平。”

潘要明道:“我会尽量做学生和家长们的工作,让他们不要有负担。……”

忽然潘要明的手机响了一下,他掏出来一看,登时眉眼充满了怒色,骂道:“钟伟明这个冚家……”意识到张潮还在身边,又连忙闭了嘴。

张潮忙问怎么了,潘要明把自己手机递给张潮,只见上面是一条图片彩信,打开来是一张报纸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头条标题:

张潮御驾亲征,誓灭港岛本土文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