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世都学一个专业的“纯血”中文生,张潮对“国学”这个说法是非常反感的。
在他心里,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一门叫“国学”的学问或者学科,经史子集各有归处。
但奈何90年代中期开始,从台岛刮来的“国学风”,已经渐渐席卷大陆,并且在深刻地改造受其灌输者的常识认知。
10年前谈“国学”,还是《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史记》;现在谈起“国学”,已经变成《三字经》《弟子规》和《了凡四训》。
再过10年谈“国学”,那就是《余丹说论语》《南怀瑾论语别裁》《曾仕强讲道德经》了。“国学”最终撕下了裹在身上的最后一点体面,彻底变成了一种快餐文化,甚至是精神麻醉品。
“国学”泛滥成灾的结果就是在2010年以后,各地“读经班”“女德班”层出不穷,封建渣滓重新被翻到台面上,有些甚至得到了某种支持,可以在学校里公然宣讲。
甚至有家长自己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从学校请长假,送去“国学班”学习“经典”,这种风气在张潮上一世生活工作了十年之久的深城尤为风靡,梧桐山脚下全是这种国学班。
而这些开班上课的“国学大师”原先都是干什么的呢?有修脚的师傅、卖假药的游医、颠勺的厨师、按摩的技师、开大货的司机……
还有家长以“孩子在初中毕业前一本外国书都没有看过”为荣。
张潮只能安慰自己道,送孩子去国学班的都是有钱人,这是完成社会财富再次分配的一种方式……
(抱歉,没忍住吐槽了这么多)
以至于张潮形成了一个近乎偏执的看法——嘴上越热爱传统文化的,就越没有文化!
哪怕张潮没有太严重的学术洁癖,也完全接受不了今后书店书架上会摆着一本《张潮说论语》——哪怕这本书能卖1000万册。
所以他只能对这个送上门的机会说拜拜,该是谁造的孽就让谁接着造去。
不过这也给张潮提供了一个思路,结合“小篮子说中文”最近的爆火,时刻提醒着张潮,视频时代开始到来了。
去年就有两个大学男生通过在经典歌曲里用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对口型表演,成为第一批爆火的视频网红——“后舍男孩”。
自己在打舆论战的时候,重心一直放在“文字媒体”上,无论是传统的纸媒,还是博客,都需要有一定的耐心,才能读完长长的一篇文章。
根据张潮的经验,有这个阅读耐心和阅读能力的读者,从存量上来说,已经在自己一次又一次被推到风头浪尖以后,被挖掘殆尽了,自己再在“文字媒体”上发力,也只能在老读者圈里打转。
视频就不一样了,能看能听,节省脑力,如果表达再幽默点、形式再生动点,那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影响力再扩大一个圈层。
这次毕业答辩直播的收视数据就说明一切了——看自己在镜头前嘚啵嘚的观众数量,远远超过自己任意一本书的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