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夏小说网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01章 你是门下走狗吗?

第201章 你是门下走狗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张潮答辩的教室,和其他同学一样,也在燕大中文系大楼里,是一间较大的阶梯教室。

早上9点30分,CCTV10和PPSteam的转播工作人员就架好设备,蓄势待发了。除了这两家以外,就没有其他媒体记者在场了,这也是燕大要求的,避免现场有人干扰答辩过程。

早上9点50分,在隔壁教室开完会的6位答辩指导老师来到了教室,坐在了第一排。燕大派出了钱立群和曹文宣两位教授,南大是王斌斌教授;复大则比较特殊,派出的是王安亿。

王安亿1994年就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在复大开设了“创作研究”课程;2004年正式入职复大中文系任教;2006年,她又推动复大开设了“文学写作硕士点”,其实也就是俗称的“作家班”。

她和张潮在两年前的沪上书展有过短暂的交流,还是比较愉快的。

另外2位部委专家只负责旁听、记录,不参与提问。所以从答辩指导老师的人选角度看,三所大学确实没有为难张潮的意思,毕竟张潮表现好了,才能佐证“作家班”开设的正确性。

但难也难在如何让张潮“表现好”——太平庸或太平常,肯定会让看转播的人大失所望——所以问题的设置就很关键。

后排,则是温如敏在内的几位校领导和教授,以及鲁院的代表、副院长邹光明。毕竟从学籍角度来说,张潮其实是鲁院的学生。

说实话,燕大同意直播,既顶住了巨大的压力,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很容易就被扣上一个“哗众取宠”的帽子,所以系主任温如提出要直播的时候,领导间的分歧很大。

最后还是钱立群教授的几句话让校长拍了板:“据我所知,张潮已经把近两年他最好的长篇当成毕业作品给了燕师大,那我们燕大只有一篇‘短短’的论文,好像没有什么能让人记住的啊?

若干年后大家说起张潮,可能只记得他在燕师大求学过,而不记得他也是我们燕大的学子!”

听闻此言,燕大许校长拍案而起:“不用讨论了!直播!必须直播!档次不能低!CCTV我去打电话!”

这才促成了今天答辩的格局。

早上10点整,张潮穿着正装,准时进入教室,来到讲台前。他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论文题目:用诗意的方式逃逸。阶梯教室的设备支持使用PPT,但张潮决定还是用最传统的方式呈现。

然后转身自我介绍道:“各位老师好,我是燕大06届的学生张潮,我的学号是……,我的论文题目是《用诗意的方式逃逸》,我的指导老师是孔磬冬教授。”

答辩组组长钱立群教授道:“好,请你先概述一下论文内容,选题原因,以及理论基础。”

张潮语气平静地开始自述:“……‘二元对立’是王小波的基本结构之一,而其中诗意世界的创化又依赖于作者对‘黑色幽默’精神与现代创作技巧的深刻理解和出色运用,前者表达王小波对灰色现实的愤怒与调侃,后者则是他对纯艺术领域的探究……”

“……《万寿寺》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避免了陷入批判现实主义或者技术至上主义的泥潭,而是轻灵地游走两者之间,作者始终保持了高度的创作热情与冷静的创作理性,从而使《万寿寺》成为一部批判激烈又饱含理性,形式新颖又不落枯涩的现代主义经典作品……”

5分钟的自述很快就过去了,张潮铿锵有力地说出了:“以上便是我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期待各位老师的点评。”

几个老师交头接耳了几秒钟,很快就由钱立群教授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使用现代主义手法创作的当代家有很多,是什么让你注意到了王小波?你认为王小波和80年代的先锋作家群,在创作上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不难,却略略超出了一般毕业答辩提问的范畴,张潮知道这是钱教授在给他抛球,肯定不能答得太“无聊”,稍加思索后答道:“我关注王小波,恰恰是因为他不受关注,或者说不受主流文坛以及批评界的关注。这种‘集体失语’的状态,既让我不平,也让我好奇。

外部原因,我不想再重复了,大家前段时间也都看到了。但这次,我想从王小波创作的内部,去寻找原因……”

台上的张潮娓娓道来,在另一个教室、时刻盯着监视器的PPS技术总监雷亮,看着后台不断飙升的观看人数,有条不紊地下达着命令:

“同时在线人数超过50万了,接入备用服务器,优先保证答辩直播……”

“峰值人数超过100万了,现在把电影频道的服务器挪给答辩直播,务必保证不卡顿……”

“同时在线人数突破150万了,把在线人数低于2万的频道先暂时关闭,把资源集中到答辩直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