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接完孔磬冬的电话以后,自己也是满脑子懵圈。仔细捋了一遍,也不能确定是谁在这节骨眼折腾他。
谨慎起见,张潮特地跑了两个学校的教务处,仔细核对了自己的出勤记录、作业和期末成绩,确定在这些“硬指标”上没有问题,才放下心来。
至于说论文与,他有120%的信心可以通过。
燕大给他安排的答辩时间是6月5日。张潮赶在答辩前1周,完成了论文最终稿的修改,报送了答辩材料。
然后窝在家里,一遍一遍地过自己的论文,包括引用的参考文献,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这次他用“诗意的逃逸”来统摄整篇论文,在原先探究王小波技巧的基础上,指出王小波创作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炫技,而是通过创化一个“诗意世界”,解构规训、无趣的现实世界,从而完成一次精神上的叛逃。
他的在传统意义上是无意义、无历史、无道德、无文化、无结构、无价值的,是对传统文学彻底的叛逆与颠覆。
张潮还在其中融入了大量自己创作的感想和体会,从同为创作者的角度,解析了王小波在写作《万寿寺》时的心理特征。
不知不觉,张潮为答辩准备的笔记,都写了一二十页,预设了各种老师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通常来讲,本科的毕业答辩并不需要这么复杂的准备过程,问题通常来讲也是常见的那么几个,无非就是“选题的原因”“论题的价值”“理论基础”“方法和思路”等等。
哪怕是燕大也差不多,最多就是老师水平更高,问得更细而已。
但是有了上级部委两司主任上门复查成绩的事情发生,不由得他要更加小心翼翼。
果然,在答辩前3天,张潮被特地叫去燕大中文系的系主任办公室开会。在场的除了系主任温如敏,曹文宣、孔磬冬外,还有钱立群等老教授。
张潮向几位老师问过好后,温如敏道:“张潮同学,你的论文我们都看过,问题不大。但是呢,确实有些人很关注你的毕业问题。
你也不要有太大的情绪。因为你的情况确实很特殊,大家关心也是正常的。只要咱们行得正、坐得端,任何考验都不怕。”
张潮笑着道:“各位老师放心。不管‘关注’,还是‘关心’,我都不怕。”
温如敏点点头道:“那就好。你是燕大‘作家班’时隔十多年重办后的第一届、也是第一个学生,也是我们燕大‘作家班’在新世纪向社会交的第一份答卷。
我们也想让社会上、高校届那些质疑者心服口服——如果要提高你毕业答辩的规格,不知道你有没有信心?”
张潮听完反而松了一口气,对论文他还是有十足的把握的。于是答道:“当然有信心——但不知道是什么规格?”
温如敏道:“一般一个答辩小组是4个指导老师,1个正教授带几个副教授或者讲师。但是你的答辩小组,可能要用6个人组成。除了本校的2个教授,还要再从南大、复大各请1个教授,最后部委再委派2人旁听。
答辩过程全程录音录像,作为资料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