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以后,马伯慵等人都用看怪物的眼神看着张潮,一时无语。
张潮懵道:“都看着我干嘛?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双学涛道:“最近半个多月,我们都在忙着指导和包装邢思媛……你现在又整了这么个高大上的丛书项目回来,我们脑子有点转不过弯来……”
马伯慵点点头表示同意,说道:“你这都不是一脚天上、一脚地下了,你这落差是一脚天堂、一脚地府。你脑子怎么能同时构思风格差异这么大的两件事?”
张潮笑笑道:“没有区别嘛。‘三晋风流’本质上就是给山西这个地方立‘人设’,你们按照这个思路去理解就差不到哪儿去。
当然,在给山西立‘人设’的同时,重点要把参与节目的于华老师他们可爱又专业的一面推给读者以及观众。所以我们要把整个过程拍成纪录片。”
马伯慵问道:“那他们在那些名胜古迹聊什么呢?只聊当地的历史、文化?十天半个月时间太长了,素材很快就会挖掘光的啊。”
张潮道:“虽然我们要拍纪录片,但是不等于是‘原生态记录’。不然当地负责对接的作家是个闷葫芦怎么办,我们是拍默片?还是于华老师他们说单口相声?所以这必须是一个有脚本、有角色分工的纪录片。”
“前期我们要派人打好前哨,根据‘行程距离’‘古迹数量’‘特色民俗’‘历史典故’等等项目,罗列一个详细的清单,规划好路线,确定每天的主题……”
“只有作家们聊天,各自的分量又不在一个级别,互相还不熟,很容易把天聊死。所以要放个不太有文化,但是能活泼、随和的人进去,比如可以请几个小明星、小主持人做嘉宾……”
“要注意当地的大官小官们,他们做好后勤保障配合工作就成,绝对不能让他们进入镜头,一把手也不成。我们这个纪录片主打的是‘自然态’。他们腆着肚子一出现在镜头里,那就油腻不堪了!”
“也不要整天走走走、看看看,要留出几天时间来让他们做放松而又有深度的交流。聊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本地的历史文化,聊文学、聊艺术、聊创作,都可以。总之要有格调!”
“聊天不要在什么会议室、采访厅、饭店,都不好。可以找一些已经荒废无人去的古建筑遗址,清理出一片场地,搭上帐篷、点上篝火,火光掩映着残垣断壁才有感觉嘛!——不过务必注意做好防火!”
“注意避开成熟的旅游景点,至少不要作为重点,人山人海的味道就不对了。冷僻一点、荒凉一点都无妨。千万不要出现为了我们的节目,封闭景区、赶走游客的事,他们干的出来。”
……
张潮讲了一上午,口干舌燥,才把各种细节交代完。马伯慵、双学涛等人光光笔记就写了二十几页。
双学涛道:“这样的话,我们人手不够啊……”
张潮道:“那就再招点人,我们先按照这个来做计划书,整个计划启动至少还要两三个月,不着急。计划书的要点是‘效果多、细节少’,既要说服领导这个项目好,又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也行……这个度你自己把握一下。”
双学涛、马伯慵点点头,拿着笔记各自忙去了。
中午张潮在公司楼下随便吃了点,也没回家,下午就在黄杰夫的办公位上写起了。昨天和于华的交流给了他很多启发,需要尽快定型。
才写没多久,手机就响了起来,张潮拿起来一看,是华宜公司的王仲军。说起来自从去年《少年如你》的电影内部试映后,自己也已经快一年没见他了,平时有事都是和伊哲联系。
张潮犹豫了一下,还是按了接听键,只听电话那边道:“张潮啊,有个合作,我想亲自和你谈一谈!”
(晚上还有一章,不过会晚点。今晚有事,先发这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