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应付了一会儿就挂了电话。他看着电脑里已经写了一大半的《刑警荣耀》,把之前的构思又过了一遍腹稿,然后把未完成的打印了出来,就开车直奔燕师大而去。
来燕师大,自然是找自己的班主任于华。于华一见他手里厚厚的一叠纸,嘴角的弧线根本就压不住。
认真看完张潮的稿子以后,于华沉思良久,才道:“我这几年已经不太用这种繁复的手法创作了,所以这方面我没有什么好建议给你。
但是在的内核上,我认为还有值得探讨的部分。我们之前聊过,程队长在寻找逃犯,也是在寻找自己。那么,寻找的是自己的什么呢?
一个正常人的精神世界是高度统一的,但遇到重大变故的时候,这个统一的世界就会被砸碎。有些碎片,通过内省、反思、忍耐、屈从……可以被重拾、被消化、被重塑。
但有些碎片,则是在他寻找的过程当中,有意或无意间,偶尔拾的。这是属于他的精神碎片,但真的就能拼回去吗?或者,他真的愿意拼回去吗?……”
张潮听着于华的讲述,忽然道:“您的意思是——‘忒修斯之船’?”
于华道:“有点像,但又不全是,不过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悖论来探讨。一个‘忒修斯之船’的船员,无意中捡到了一片被替换下来的重要零件,他该怎么办?
禅宗也有类似的思考,用一个火把引燃下一个火把,火还是原来的火吗?”
……
两人探讨越来越深入,一开始是于华讲的多,后来又是张潮在滔滔不绝。一直到天色将晚,两人才结束。
于华对张潮的教育,巧妙就巧妙在只引起思考,却不下任何定论,由张潮自己去探索和决定。这样既不会干扰张潮作为作家的独立思考,又能帮助张潮在里开拓出更幽微、更深邃的境界。
眼见天黑,张潮道:“于老师,晚上没别的事的话,我请你吃个饭吧。”
于华想了想,晚上确实没有安排,就同意了。
张潮知道于华是浙江人,所以特意选了个在燕京少见的江浙菜馆子,点了除了“西湖醋鱼”以外的好几道江浙名菜。两人一边吃,张潮一边把“三晋风流”这事给大概说了一遍。
于华赞道:“你的想法不错,作家和地域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互相成就的。山西文坛确实沉寂得太久了,如果能借此把年轻一辈的作者推向大众,那确实功德无量。”
张潮笑道:“要想‘功德无量’,还少了东风。我刚刚说的这些作家,作品都不错,但是确实缺乏全国性的知名度,只靠我一个人,怕是带不动。”
于华疑惑道:“你是说……”
张潮道:“我一个人带不动,加上您,加上其他老师,那就是大势将成、浩浩汤汤,不可阻挡了。”
于华更懵了,道:“我一个浙江人……”
张潮乐道:“这套丛书想成功,要的,就是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