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西北大学还是上世纪80年代国内大学“作家班”的重镇,贾平娃和池子健都在这里求学过。
西北地区重要的文学活动,几乎都绕不开这里。
张潮漫步在还有些萧瑟的校园风光中,看到文学院大楼一楼大厅,已经挂上了大大的横幅:
热烈祝贺中国当代散文发展研讨会在我院举行!
不少学生都在忙忙碌碌地布置会场,看来明天会议的规模不小。
张潮耳边也传来同学们的议论声:
“明天都有谁来?”
“贾平娃肯定来啊。还有阿莱、萧复兴、刘亮程……”
“还是这些人啊……”
“听说张潮会来哦!”
“一个师姐下午去打印三角牌,看到有他。”
“哇,那有没有机会要个签名?”
“张潮不是写的吗?这是散文研讨会,他来干嘛?”
“你不看《青春派》或者《美文》吗?他最近每个月都写一篇散文发在两本杂志上。都是写他家乡的小人物、小事情。”
“哪有空啊!老师开的书单都看不过来了。写得怎么样?”
“我家张潮还有写得不好的时候?”
“你这是迷妹滤镜!不算数!”
“那段剑军教授呢,够不够权威?他这学期第一周的课,就专门讲到了张潮的散文。他的评价是‘不落窠臼’‘清新过人’。”
“评价这么高?”
“他还用国画举例子,说张潮的散文技巧,就像水墨画里的‘没骨画法’,不见锋芒,不勾轮廓,却精神内蕴。
青年作家里有这份散文功底的,极为罕见。除了张潮以外,只有一个叫李娟的女作家,也有这种风格。
但是李娟又比张潮显得更干净、纯粹、朴素一些。张潮文青气略重,李娟则有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原始感。”
“怎么又蹦出来个李娟?她又是谁?”
“叫你上课不听!段教授说了,她以后也能成大作家的。张潮和她,一南一北,都写出了与文坛流行风格不一样的散文,可以被称为‘新散文’。
如果张潮能抽出一点写的精力来写散文,作品更丰富一些,那他们两人就是‘新散文’的南北双壁了。”
“那可不行……张潮还是专心写比较好……”
张潮也没有料到才写了几篇散文,竟然就被中文系的教授关注到了,评价还这么高。
不过就像那个学生说的,短期内他确实没办法抽出精力再继续写散文了。
怕学生认出自己,张潮又用围巾围了下半截脸,转身就要走。结果却和一个瘦瘦小小的女生撞了了个满怀。
张潮低头一看,这个女生留着披肩的长发,戴着黑框眼镜,相貌青涩而普通,此刻正一脸惶恐,连连向自己道歉。
张潮觉得十分眼熟,忽然想起来,这不就是刚刚学生提到的李娟吗?
鼻子里陡然一热,脆弱的毛细血管不堪重负,一道血流顺着鼻孔就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