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自然不知道发生在于华老师身上的烦恼——如果知道,他一定会好好感谢于华。“潦草小狗”并没有把任何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压力,传导到张潮身上。
张潮最近把主要的创作精力放在了《消失的爱人》上。
原著和电影他都看过,所以这次他的重写仍然是混合了对婚姻的深度刻画和电影充满悬念的紧凑叙事节奏。
他改变了原交错使用夫妻双方的第一视角叙述故事的方法,而是采用被丈夫尼克请来帮自己辩护的律师坦纳·博尔特的第一视角来展开故事。
这么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但是却显得更加客观、冷峻,也更容易进行影视化改编。
更重要的是,由于不需要对同一情节,进行双第一视角的重复叙写,所以的字数大大减少。原著翻译成中文以后大概是40万字,而张潮会控制在20万字以内。
张潮想到自己对美婚姻制度、法律以及习俗方面还缺乏深入了解,所以还让IWP协调了爱荷华城的一个专业离婚律师,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参考。
这部他仍然决定由许蕊雅进行翻译,所以《大医》的翻译工作只能往后推了。每天张潮固定写完6000字,就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她。
加上其他文字工作,“日万”又成了张潮的工作常态。
6000这个字数,恰好是许蕊雅每天翻译的上限,不过谁让张潮给的翻译费用相当可观。何况现在还有一个同时精通英语和,还十分可靠的大牲口可以帮忙……
就这样一直忙到了10月底,《消失的爱人》的创作也才堪堪接近尾声。
当许蕊雅看到发来的最新情节里,妻子艾米在与前男友柯林斯打扑克到姐姐时,用事先藏好的厨刀抹开了柯林斯的脖子……忍不住给张潮回了一封邮件,只有5个字:
你这个魔鬼!
许蕊雅一开始的时候还以为这真的是一个美国夫妻找回爱情、回归家庭的故事,结果越翻译到后面就越抑郁、越害怕。
等看到抹脖子这一幕,许蕊雅心目中张潮的形象“崩塌”了,甚至对婚姻和家庭的憧憬都崩塌了。
但是她又不得不承认,张潮非常准确而毒辣地刻画出了美国白人中产阶层婚姻的虚伪和脆弱。他不仅设置了一系列峰回路转、精彩缜密的情节,还塑造了诸多鲜活灵动、栩栩如生的人物。
张潮的笔端透着阴森寒气,像一把手术刀一样划开了笼罩着“完美夫妻”光环的家庭假象,一点点向读者展现了血淋淋的现实图景。
作为这本的第一个读者,身兼东西方文化背景的许蕊雅似乎已经看到它在大洋两岸同时卖爆的场景。
想到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译著上,就是一本畅销书,就算张潮真是个魔鬼,许蕊雅也要把这本翻译完。
张潮并没有第一时间看到许蕊雅的邮件,他那时候正在好莱坞参观、交流。
本来写作任务繁重的他已经几乎不参加需要外出的活动了,但是这次非常特别,IWP安排了作家们和好莱坞的美国编剧协会对接,了解在全世界电影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方,文字工作者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并为自己争取权益的。
这次活动的机票、住宿费用需要自理,因此去的人不多,加上张潮只有10来个作家来了。
美国编剧协会对访问也很重视,让协会高层、资深编剧的大卫·西蒙来接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