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你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那篇《为失败者的鲁迅》。”
“那是我几年前参加高考时写的,还不够成熟……”
“正因为不成熟,才足够真诚啊。我以为先生已经被中国文坛遗忘了,想不到一个年轻人让大家又想起了他。”
“其实先生从来没有被遗忘,我们有时只是羞于再想起吧。”
“哈哈,你这句话说的,比‘遗忘’更加尖锐啊……但想必先生如果看到今日之中国有张潮桑你,也会十分欣慰吧。”
……
这是「中国青年作家访日代表团」来日本的第一天,在东京的酒店办理入住的时候,大堂里正播放着张潮和大江健三郎谈笑风生的电视画面。
几乎所有人都移步到电视底下,驻足观看。
无论是张潮,还是大江健三郎,都足以成为吸引他们的理由。
张潮说中文,自然听得懂;大江说的日语,虽然听不懂,却也有学过日语的伙伴代为翻译。
即使在国内就已经听说了张潮在日本闹出了不小的动静,可只有来到了日本,才能具体感知到这个“不小”,到底有“多大”。
出了机场,坐在接机的大巴上,小电视就在播放张潮如何把石原慎太郎气到两次抢救的新闻专题片。
进入市区,偶尔看向大巴窗外,大楼的电子屏幕上也时不时闪过张潮那张表情永远似笑非笑的大脸。
下了大巴,酒店旁边的书店门口,摆放着《你的名字》《刑警荣耀》的大幅海报,还有张潮的新书预售海报。
甚至还时不时能看到有日本的校服少女在海报旁边与张潮立绘合影。
现在进了酒店,随机播放的电视里是「日本电视台」的张潮访谈专题片,他大大咧咧地坐在沙发上,与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新感觉派”文学大师大江健三郎亲切对话。
代表团的年轻作家们,简直以为来到了特意为张潮打造的游乐园里,不然怎么在哪里都能见到他。
听说这次行程有个环节叫「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主要由张潮来主持……
“干脆改名叫「张潮在日本」好了……”双学涛憋着笑,小声和身边的马伯慵嘟哝道
马伯慵也很无语。张潮多能搞事,他作为「潮汐文化」的资深员工,自然心里有谱;但是张潮在日本的所作所为,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力极限。
即使看过了张潮近段时间的全部采访、演讲,他还是觉得这事很魔幻。
过了好一会儿,马伯慵才道:“我现在知道为啥他非要我们俩扔下手头的工作,跟着一起来日本一趟。”
双学涛一愣,问道:“不是让我们来日本拓展下业务,看能不能约点稿子吗?还能为什么?”
马伯慵指了指电视上的张潮道:“他肯定是觉得在日本秀了这么久,不能在熟人面前装逼就很没意思,特地把我们叫过来看他表演!”
双学涛:“……”还真像他会干的事情。
这时候张越然伸手拍了一下马伯慵,做了一个“嘘”的手势,意思是不要打扰大家看张潮与大江健三郎的对话,马伯慵和双学涛都知趣地闭了嘴,专心看起电视来。
“其实我是在渡边老哥找我以后,才匆匆忙忙地找了一本你的来看,是和《刑警荣耀》一起出版的《少年的巴比伦》,好像是你19岁的时候写的?”
大江健三郎一边说着,一边从工作人员手里接过一本书,正是刚刚所说的《少年的巴比伦》。
“是。那是一篇杂志约稿,我写了大概一个月,写的就是我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张潮也有些感慨,这本是他纯文学的第一次尝试,还有些幼稚,在国内已经很久没有人提起了。
大江摩挲着书的封面,缓缓道:“好像所有作家都是从身边写起呢……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张潮桑你有一种其他年轻作家极少具备的特质——
一种年轻的沧桑感。”
张潮眼神一凝,认真地看着大江。
大江也注意到了张潮的眼神,“呵呵”笑了一声后道:“看来我说对了啊。这部《少年的巴比伦》虽然有着复杂的写作手法,但我觉得你始终与里的人物——无论是陆小路,还是蓝白——保持着一段距离。
作家总是会与自己笔下的角色共情,但你似乎会在人物真正进入你的内心前将他们拒之门外,然后隔着一面‘单向玻璃’来窥探他们的生活。
这种距离,又不是海明威那种如拍摄纪录片般的冷峻,又能切实感受到你对人物的关注是有温度的……
真是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你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了一种极佳的平衡。”
张潮沉默下来,他被大江健三郎的敏锐深深折服。身为世界顶尖的文学奖,他拥有着作家中都极其罕有的文字触觉,只看了他一部作品,就把握住了张潮埋在心底最深处的那份特质。
身为重生者的他,一方面热烈地拥抱生命,另一方面却也对这个世界有着淡淡的疏离感。
这种疏离感,给予他一种始终处于“事件之外”的视角特点——张潮的,要么使用「第三人称」,要么在使用「第一人称」时,“我”也不是主角,而是旁观者、叙述者,和偶尔的同行者。
但是张潮又不会让自己的情绪游离于故事之外,反而会成为约束故事内核向着自己希望方向生长的框架——这种“全情投入”与“有限参与”并存的创作态度,构成了张潮这些年写作的内在支撑力量。
张潮自己当然有所察觉,但这就不足为外人道了——大江健三郎是第一个察觉的人。
过了好一会儿,张潮才微笑着道:“其实我管这叫「不在场主义」。”
“哦?”大江健三郎眼睛一亮,语气也变得有些兴奋:“这是出于你自身创作经验的总结?”
这时候负责给代表在前台办理入住的地接人员过来对年轻作家们道:“大家赶紧过来领房卡,早点放好行李……”
话没说完,就被几道恼怒、犀利的目光给把剩下的内容憋回了肚子里。
这里都是作家,当然明白这场访谈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就连渡边恒雄这个访谈者也不再插话,把舞台完全交给了张潮和大江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