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和王震旭来到演播厅,这里台上的灯光已经亮起,台下的观众也已经就位。
《读卖新闻》不仅是日本销售量最大的报纸,同时是日本最大的媒体集团,旗下有两家电视台:读卖电视台,日本电视台。
其中「读卖电视台」以大阪为中心,播出地区包括大阪、京都、兵库、滋贺、奈良等地。
「日本电视台」则以东京为中心,覆盖了东京都市圈的所有地区。
这次他们就是在「日本电视台」接受渡边恒雄的采访。
不过比较让张潮奇怪的是,现场竟然摆放了四张单人沙发。除了自己和担任翻译的王震旭,难道还有其他人?
渡边恒雄已经坐在其中的一张沙发上,悠闲地抽着烟斗。
日本的禁烟条例很严格,如果不是他位高权重,又在自家地盘上,恐怕早就被检举了。
看到张潮来到现场,渡边恒雄收起烟斗,站起身来,笑呵呵地张潮握了握手,道:“中国有句老话‘后生可畏’,你就像是这句话的具象表现。”
这回用的是日语,王震旭翻译以后,张潮连忙客气了几句。
王震旭内心则难掩激动,毕竟渡边恒雄这样的大佬,就算是自己的导师饭塚容教授也和他差着辈分,自己能见到“活的”日本新闻史传奇,也足够在同学那里吹嘘一阵子的了。
导播看到双方已经熟络了,于是打出手势:“可以开始了。”
三人并排站在镜头前,演播室里的灯光随即全部亮起,做了简单介绍以后就各自坐到沙发上。
渡边恒雄首先开口道:“张潮桑,最近你在日本做了一些不得了的事呢。已经有很多年没有中国的作家能在日本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响……”
渡边恒雄一边说,王震旭在张潮耳边一边翻译。
等渡边恒雄把开场白说完,张潮才开口道:“其实我这次来日本主要就是为了自己新出版,以及马上要举行的「中日青年作家交流会」做一些前期工作。
会卷入这么多的意外当中,确实也是挺‘意外’的。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相信在日本发生的一切,也是这样。”
渡边恒雄笑道:“对你来说可能是‘最好的安排’,但是对有些人来说,可就不是了。”
张潮一脸认真地道:“我觉得对石原先生来说,也是最好的安排。”
渡边恒雄一愣,心想你该不会在节目上也不放弃“追杀”石原吧?还没有回过神来,就听张潮解释道:“石原先生的一生已经足够精彩,但还缺少一笔浓墨重彩的结尾。
这么说对一个住院的老人来说可能有些残酷,但对一个一生执着于口舌之争的作家来说,未尝不是让人永远记住他的方式。就像三岛由纪夫那样……”
渡边恒雄:“……”不过很快就接过话感叹道:“石原桑一生在口舌上不输于谁,想不到最后却栽在这上面……”
日本与中国文化背景不同,没有什么“孝文化”土壤,所以也没有那么强烈的尊老思想。何况石原是先把张潮摆在「敌人」位置上刻薄攻击的,如今被“轰杀成渣”,倒也没有什么人觉得张潮道德有亏,最多就是认为这小子口才太毒辣。
不过渡边恒雄显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多停留,他采访张潮不是为了鞭尸石原的,于是马上转移了话题,问道:“我们知道你是中国近几年彗星般出现的年轻作家,与以往中国作家给人的感觉非常不同。
你非常喜欢在公众媒体上表达意见,更像一个雄辩家。这是你这一代中国年轻人的普遍特点吗?”
张潮沉思了一会儿,才答道:“如果我说自己不具备什么代表性,我只能代表我自己,那就太虚伪了。
任何作家有了上百万的作品销量以后,都不可能只代表他自己。他身上一定有一种让时代共鸣的特质。
所以我认为我代表了今天中国很多年轻人的特点。
面对观念上的分歧或者无端的恶意,我们不再像父辈一样内敛、沉默,在争执面前往往选择‘退一步海阔天空’。
我们不仅会质疑、会辩论、会抗争,而且还是以极其喧嚣的方式。互联网放大了这种个性,而我算是第一代被互联网精神浸透的中国年轻人。
所以我格外喧嚣。”
渡边恒雄疑惑道:“互联网自由、平等的特性,确实会造就这种性格,但是日本比中国更早普及互联网,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网络论坛,都比中国更早成熟。
为什么日本没有产生像中国一样的‘互联网一代’?日本出色的年轻作家也不少,但似乎没有一个像你一样……恕我直言,‘吵闹’的。这又是为什么?”
张潮听完问题,微微一笑道:“其实这个答案何必由我来说?它就在您刚刚的问题里。”
渡边恒雄有些意外,思考了一会儿才有些不确定地答道:“你是说,‘成熟’?”
张潮点点头道:“是啊,成熟。在日本,许多新技术都成熟得太快、成熟得太早。互联网普及化到现在不过10年时间,为什么您认为它‘成熟’了呢?”
这个观念让渡边恒雄难以理解,他有些不可置信地问道:“10年了,它还不够成熟吗?要知道,在日本,不仅能依靠互联网来获取信息,互相沟通;
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做生意,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想要了解产品、联系生产只需要点击几下;
哦,还有日常消费,据我所知,东京的许多餐馆在美食网站找到评分,食客只要按图索骥就能找到它们。
还有现在的视频网站,大家足不出户就能看到精彩的影视剧……它还不够‘成熟’吗?”
渡边恒雄说完,观众席中响起了一片附和声。对日本人来说,眼前的互联网就已经相当够用了,他们想象不出以后还能怎样。
张潮则在心中冷笑不止。某种程度上,这算是日本的优点,但也是束缚他们的枷锁。
比起中国人,他们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制度、新工具,并且会在很短时间内在本国环境下将之催发到原产地也自叹不如的程度,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但是这些思想、制度、工具被迅速“催熟”后,日本人就会沾沾自喜地停留在原地,反复压榨成熟品的价值,哪怕已经变成“药渣”了,仍然舍不得丢掉,还要为此编造出诸多美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