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夏小说网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41章 退堂鼓

第341章 退堂鼓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初秋的BJ已经褪去了盛夏的炽热,尤其是早晨和夜里,坐在树荫下颇为凉爽。张潮给大家准备的也是舒适、宽大的靠背藤椅,可以半窝着看书。

加上院子里随处摆放的小茶几上的菊花茶、北冰洋汽水和水果、零食,如果不是带着任务来的,编辑们简直以为是在度假。

张潮自己则拉了一张竹躺椅,老大爷似的靠在上面,一手摇着蒲扇,一手捧着一本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优哉游哉地闲看着。

编辑们一开始还相互耳语,但是没过多久,都就都安静下来,院子里除了风吹树叶、蝉鸣枝间的细密声响,就只有他们翻阅书稿时发出的窸窣声。

既然是“试读会”,那和过往的出版合同谈判就都不一样,编辑们说不得要讲一些对《原乡》这部的看法,入得张潮耳朵的才有可能进一步聊。

《原乡》在一开始就给他们带来了难题。

张潮说这是一部“科幻”,并且在的一开头就抛出了大量科幻设定和描写,但内核仍然是纯文学的。尤其是记忆碎片化叙事造成阅读门槛,对于专业编辑来说,都有一定的挑战,何况普通读者。

其次就是移民题材在国内缺乏集体记忆共鸣。中国人虽然有着漫长的迁徙历史,但并不意味着国内读者能共情海外华人,因为普遍缺乏对海外华人社群的认知基础。

这些在编辑的眼中,都是关系着销量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对销量的担忧抛开,《原乡》对他们来说,又是一部十分迷人的。

职业的文学编辑的阅读量都极大,这世界上能带给他们惊喜和新鲜感的并不多,《原乡》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写美国华人、华工以及《唐人街》的作品他们并不是没有读过,林语堂早在1936年就出版过一本名为《唐人街》的,以唐人街为背景,讲述了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和奋斗故事,展现了华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后来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80年代写了一本英文《中国佬》,通过讲述华裔男性的故事,展现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问题,后来也在国内得以翻译出版。

可以说写华人、华工、唐人街题材,是许多美国华裔作家或者留学美国的中国作家,想要踏入美国文坛的必经之路。

但无一例外,这些题材都将笔墨集中在华人在遭受外部压迫时,被压榨出的那种痛苦情态上,试图展现一种“困难之美”。

换句话说,这些虽然也关注到了「中国人」这一族裔身份,在歧视、压迫、误解、抗争……的过程当中,展现出来的文化特质,但仍然是在西方,或者说是白人文化视角的观照下的特定景观。

张潮的《原乡》则完全不同。

作为一个精神上的“闯入者”,他并没有把白人社会对华人和唐人街的生存挤压作为矛盾的锚点,也没有刻意把「中国人的精神」作为某种终极救赎的凭依。

他巧妙地用“林小海”这个从未去过美国、却因为父亲而与美国有了千丝万缕联系的特殊的“移民二代”作为叙事的焦点,彻底解构了笼罩在移民叙事上的某种表达范式。

通过顾峰、林小海、林荣生三代人视角的交错叙述,构建出一种连通中西、贯穿时空的精神内核,并且用文学化的语言回答了几乎从未有人触及的终极问题——

故乡,到底是什么?

正因为有对“乡”的执念,所以即使每次出走都成为一种流亡,却还要在异乡为故乡招魂,甚至要在异乡安葬下故乡的“尸体”,并在上面盖起华丽的陵寝。

所以除了叙事结构的突破和对常见的移民文化符号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外,的这些文学特质也如同眼前这座老四合院的雕花门楣上的细节,在编辑们专业的审视目光下渐次浮现。

当朱妍玲读到顾峰一次次地进入林小海的记忆当中去寻找可以编辑、保留的瞬间时,她仿佛在A4纸的油墨味里嗅到了海风的咸腥——她意识到,这是任何类型标签都无法框定的文学时刻。

陆金波则震惊于张潮笔下未来商品社会对传统伦理的破坏力——就连死者的情绪都能进行拍卖,只为让受尽乏味折磨的人类可以感受一遍强烈的情绪冲击,这种想象力让他颤栗不已。

不知不觉,树枝间的蝉鸣忽然换了调门,变得凄厉起来,像谁把金属薄片撕成了两半。远处牌楼的阴影缩到马路牙子底下,穿堂风掠过垂花门的微微开裂窗棂,捎来了胡同里不知谁家飘出的炸酱面葱香。

编辑们都看完了,但同样没有说话,要么相互用眼神交流,要么翻回前面的哪一页在确认些什么,要么看向躺在竹椅上姿态慵懒的张潮。

这个年轻人,再次用叙事的潮汐将所有人卷入文学深海,自己却似乎浑然不觉给大家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困扰。

在这座飘着石榴清香的院子里,《原乡》完成了一次危险的文学穿越——它证明真正的创新从不仅是在题材或技巧上的标新立异,还在于对人类复杂内心和群体文化的极致探索。

但是这样一部应该给张潮开个什么“价码”呢?

编辑不是文学批评家,可以只站在学术的角度大肆赞美一部作家。某种程度上,他们也必须是精明的商贩,需要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真实的想法,好和作家讨价还价。

尤其是张潮这样的畅销书作家,一个百分点可能就意味着上百万的收益或者亏损。

从题材来说,科幻,属于通俗的范畴,这几年在国内市场的销量越来越高,尤其是去年《青春派·大观》推出的刘慈欣的《三体》,第一部结集出版后,销量突破了30万部。

刘慈欣对比张潮,妥妥是“小众作家”,他的成绩都这么好了,何况张潮?

但从叙事角度考虑,这部《原乡》妥妥的纯文学,阅读难度可能仅次于张潮去年的技巧集大成之作《刑警荣耀》,与完整版的《逐星者》差不多。

内容上更不讨喜,与张潮之前的大相径庭——可能只有他老家福海的读者能产生共鸣吧?

这些因素迭加,就要对销量预期打一个折扣了——卖光首印问题不大,但出版社对张潮的期待可远远不止“卖光首印”这么简单,否则怎么会给他超出20%的天价版税?

一时间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好第一个开口。

反倒是张潮把《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就这么摊开着倒扣在茶几上,气沉丹田,一个马步从躺椅上挺了起来,对众人道:“11点多了,大家饿了吧?一块吃午饭吧,边吃边聊。”

编辑们点点头,这就没什么可推脱的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