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良一旁边坐着鲁院办公室副主任吴建伟,正笑眯眯地看着眼前气定神闲的男人。
孙良一本身既是多家媒体的特约记者、专栏作家,又是多所大学传媒学院、文学院的客座学者,同时还是几家文化传媒公司的创始人。
当然,也是出过几本不太知名的散文集、诗集和心灵鸡汤的“知名作家”,在某市作协还有一官半职。
这样复杂的身份也让他在文化圈里四处游走、如鱼得水,名声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文坛上的各种局面总少不了他的身影。
像这一次,他就是拿着几家媒体的采访证明上了鲁院的门,鲁院也不得不派出人员进行接待。
孙良一抽完一支烟,又看了看表,问吴建伟道:“吴主任,张潮还没有下课吗?”
吴建伟依旧是笑眯眯的表情,回答道:“是啊,他上的是第三节课,临时加的,要到下午4点半才下课呢,您再等等吧。”
孙良一眼珠子一转,从口袋里抽出一支烟递给吴建伟,也笑着道:“您看,我这里的采访任务很重,几家报纸都等着我的稿子,要不您让他早点下课……?”
吴建伟伸手轻轻一挡,婉拒了孙良一的要求:“不好意思,不会。鲁院是学校,学校里上课就是头等大事,迟到、早退都算教学事故的,所以您还是耐心等等吧,也没多久了。”
孙良一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烟,旋即又给自己点上,深深吸了一口后缓缓吐出烟圈,闷坐在沙发上。
他是在一个饭局上,听到某位作协的“大人物”酒后说了一嘴作协正在组建「访日青年作家代表团」的事,这本来是件平常事,作协类似的访问活动哪年不组织个几场。
有趣就有趣在桌上一位多问了一句:“青年作家代表团?团长是谁,该不会是那个张潮吧?”
谁想那位“大人物”手一摆否认了:“什么样?团长是谁虽然还没有定,但肯定不是他啊——他都不是代表团成员,怎么当团长?”
一句话勾起了所有人的兴趣,纷纷追问起来。
“大人物”这下也自知失言,不再多话,任凭大家怎么激将,都守口如瓶。
但是这透露出来的信息,就足以让孙良一脑筋直转了——作协组织一个「青年作家代表团」,然后团里没有张潮,这背后的潜台词可就太丰富、太值得让人揣测了。
饭局结束以后,孙良一经过多方打听,终于确认的消息属实——确有此「代表团」,张潮也确不在其中。
于是经过一夜奋战,一篇《作协或派「文学遣日使」访日,为中国文学带回宝贵经验》就出现在他的媒体专栏上,并且迅速被广泛传播,并引起了不少讨论。
记者们找上作协,作协态度暧昧,只说:“活动尚在筹备阶段,具体行程、参与人员均未最终确定,待时机合适会向社会公布。”
记者们找张潮,这家伙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电话基本不接、邮件基本不回,更不知道他的想法了。
于是一时间舆论四起,说什么的都有——有的人猜测张潮和作协短暂的蜜月期结束了,双方恐怕为「茅盾文学新人奖」花落谁家闹掰了,毕竟「潮汐文化」就有多人提名,作协恐怕也不希望看到“一家独大”。
有的人猜测张潮是出于骄傲拒绝入选「代表团」,毕竟他的成就、身份和国际文坛的影响力,是其他青年作家无法望其项背的,俗话说“猛兽独行、牛羊成群”,张潮之前去日本、去美国都是单枪匹马,这次也没必要带上几个“拖油瓶”。
还有的人猜测张潮无法接受这是一场“学习之旅”,毕竟出道以来,只有别人学他的份,哪有他学别人的时候。加上张潮的书在日本那么畅销,让他混在「代表团」里去日本“学习”,恐怕和他合作密切的角川社都不会答应。
加上前段时间张潮在「新理念作文大赛」的复赛赛场上留下的“绝唱”悬念也还没有解开,还风传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要在9月份“接见”他……
一时间积累在张潮身上的关注量实在太大了,所有业内的帮闲、媒体的记者,都像疯了一样通过各种关系想要约见张潮,但始终没有一个得到回应。
直到昨天晚上,孙良一得到“确切消息”,张潮今天下午会出现在鲁院,给第七届「高研班」上课。
孙良一连忙联系了和自己关系好的报纸、杂志,连夜要来了采访证明、给鲁院的“熟人”打了招呼,然后悄咪咪一个人来到鲁院,准备来个独家专访。
如果能成功,那自己的知名度可能随着张潮的名声“水涨船高”。
这也是孙良一选择在文章里小小地“挑衅”一下张潮的原因——反正吹捧他的人如过江之鲫,多自己一篇不多,还不如用“合适”的力道刺激一下他,说不定更能给人留下印象。
什么样的力道算“合适”?孙良一认为用“知情人士透露”和“作协某匿名人士”的口吻说出批评之语就很合适,说明自己只是“如实转述”,不是个人对张潮有看法。
至于“知情人士透露”和“作协某匿名人士”是谁,出于记者的职业操守,当然是不能透漏啊!
……
想到这里,孙良一忽然问了吴建伟一句:“吴主任,这次的「访日青年作家代表团」,张潮确实不在其中吗?”
吴建伟闻言连连摆手道:“那是院长、副院长们负责的事情,我哪里知道哦。”
孙良一笑呵呵地拿起茶壶,反给接待他地吴建伟把茶杯沏满了,然后道:“您这话就谦虚了。办公室的工作,上传下达、左右沟通,院里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经过办公室周转……
鲁院可是作协最重要的机构之一,您年纪轻轻就是鲁院的办公室主任……”
一通马屁拍下来,让吴建伟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他对孙良一道:“不瞒您说,这次代表团的一些文件工作,还真是我着手处理的……”
孙良一眼睛一亮,马上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虔诚样子,吴建伟看了他一眼,继续道:“这次比较巧,我们第七届「高研班」以35岁以下青年作家为主,里面有十几个都获得了「茅盾文学新人奖」提名。
「代表团」又大部分是从「新人奖」提名者里选拔的,所以我们办公室负责了名单的汇总工作……”
孙良一惊喜地道:“哦?那张潮……?”
吴建伟没有接着说下去,而是举起杯子喝了口茶,仿佛知道再说就失言了,沉默起来。
孙良一内心很着急,但还是耐着性子道:“吴主任,其实张潮不在代表团名单里外面都知道了,您这也不算泄密。再说了,会客室里就我和您……”
一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吴建伟才道:“我只能讲,现在汇总的名单里没有他。至于以后领导会不会把他加上去,我可不敢打包票……”
孙良一得到了一个确切答案,高兴极了,连声感谢。
这时候,会客室上传来一阵悠扬的音乐声,吴建伟一听就道:“哦,下课了。我去把张潮叫过来!”
孙良一道:“好,有劳您了!”
然后起身把吴建伟送到会客室门口。
吴建伟一路朝教室走去,不一会儿迎面见到了和同学们有说有笑的张潮,连忙打招呼道:“诶,张潮,这边!”
张潮看到后和同学们道了别,来到吴建伟面前,问道:“吴主任,来了?是他?”
吴建伟点点头道:“来了!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