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夏小说网 > 北颂 > 第0990章 无赖先师?

第0990章 无赖先师?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压抑?”    赵祯疑惑,“朕怎么不觉得?”    寇季沉默了一下,摇头笑道“那是因为官家一直处在压抑当中,从没有释放过。所以百姓们面对的拿点压抑,在你面前根本不算什么。”    赵祯点点头,好奇的看向了寇季,“朕也能像是百姓一样放肆一下吗?”    寇季缓缓摇头。    “官家放肆的结果就是浮尸百万,山河动荡……”    “那就算了……就让朕一直处在压抑中吧。”    赵祯目光再次落在了满城的红色海洋中,幽幽的感叹道“朕削了絮儿的尊位,怕絮儿嫁的不够体面,如今见满城百姓皆为絮儿祝福,朕也就放心了……”    “官家,该回宫了,包驸马还等着给您这位皇兄叩首呢。”    陈琳出现在了赵祯身旁,小声的说了一句。    寇季对赵祯笑道“臣也该动身去包府,等新人敬茶了。”    赵祯点点头,跟寇季一起下了皇城城墙。    寇季出了宫,赵祯赶往了延福宫。    延福宫内一片祥和,宫娥和宦官们皆穿着大红色的衣衫,喜气洋洋的站在宫殿两旁。    赵絮的长嫂,以及赵氏当家主母曹皇后,端坐在延福宫正中,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正在给宦官和宫娥们发喜钱。    赵祯到了以后,坐在了曹皇后身旁。    包拯用一根红绸牵着赵絮入了延福宫。    依照礼数,女子出嫁,理当有长兄或者幼弟背出绣楼,只是赵絮长兄的身份有点高,朝野上下还没人能伏在他的背上。    所以曹皇后从宗室内请了一位同辈的幼弟,背着赵絮出了寝宫。    二人依照礼数去见过了李太后、杜太妃以后,才赶到延福宫拜见赵祯和曹皇后。    虽说赵絮没办法依照公主的仪制出嫁,但是该走的礼仪一点儿也不能少。    所以二人到了延福宫,走了一套大礼仪,才挎马坐轿离开了皇宫。    赵祯一路送着赵絮离开了皇宫,有站在皇城头上,眼看着赵絮的花轿渐行渐远,一直消失在了视线中。    汴京城内很热闹。    百姓们似乎很喜欢一对新人,所以街道两旁恭贺的、讨喜的,多不胜数。    红纱如道,铺设在街道两策,将街道染成了红色。    一对新人在百姓簇拥下踏上了御街。    寇府管事拦在御街正中。    待到包拯临近以后,寇府管事将一封红皮帖子递给了包拯的傧相苏洵。    苏洵捧着红皮帖子,高声唱赞。    “今有赵氏长女絮嫁,义兄寇氏季,添玉璧一对、玉如意一对、玉马一对……”    苏洵洋洋洒洒足足念了半个时辰。    寇季身为赵絮义兄,拦街为赵絮添嫁妆,合乎情理。    寇季身家丰厚,所以出手阔绰,为赵絮添了足足价值上百万贯的嫁妆。    金玉器物,数不胜数,足足有六百多人抬着嫁妆。    包拯代替赵絮谢礼以后,寇府管事带着送嫁的队伍,汇入到了包拯迎亲的队伍。    一行人再次前行,行至御街中段,又有寇府管事拦在街中,添百万贯嫁妆。    行至御街后端,有寇府管家拦在街中,添三百万贯嫁妆。    自此,迎亲的队伍一瞬间突破了两千多人,围观的群众更是数不胜数。    赵祯为赵絮暗中添了三百万贯嫁妆,寇季在赵祯嫁妆的基础上,又给添了两百万贯。    赵絮真心称寇季一声义兄,寇季自然得诚心待之。    成千上万人簇拥着迎亲的队伍到了包府所在的街道,一瞬间将包府塞了个满满当当。    包府的仆人和寇府的仆人一边向百姓派发喜钱,一边迎接迎亲的队伍。    又有包拯的同窗故友出面招待宾客。    新人入了府,依照礼数叩拜了寇季夫妇,寇季夫妇作为长辈受了新人的礼,并且赐下了一些家财。    随后便是热热闹闹的吃大席。    流水的席面,敞开了让汴京城的人吃了足足七日。    待到流水席撤去以后,百姓们依然热议着包拯和赵絮的婚事。    在百姓们眼里,包拯和赵絮的婚礼是盛大的,虽然不及皇帝大婚那么隆重,但场面绝对不输给皇帝大婚的场面。    单凭那足足绕了汴京城好几圈的红纱,就足够让汴京城的百姓铭记于心。    汴京城的女子更是将包拯和赵絮的这一场婚礼,当成了一个典范。    “我出嫁的时候,场面一定要比絮儿jiejie大,汴京城上下左右都得铺上红纱才行。”    寇卉十分认真的在向寇季讲述自己以后成婚时候的排场。    说话间,还用双手比划了一下。    向嫣赞同的点着头道“妾身成亲的时候都没想过用红纱围城,如今看到了絮儿成婚的场面,妾身才知道什么叫做大排场。    咱们就卉儿一个闺女,等卉儿成婚的时候,一定得大cao大办,场面不能小。    妾身觉得,不仅得用红纱围城,还得布十里桃花。”    寇季放下了手里的书卷,瞥了一眼妻女,没好气的道“你们以为汴京城是家产啊?你们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你信不信你将红纱刚挂上去,五城兵马司的人就能给你扯了?    开封府的人会堵在门上哭闹。    监察司的人会将奏本塞满政事院。”    向嫣毫不客气的道“汴京城虽然不是咱们家的,可却是赵家的,妾身去找赵家当家主母做主,她一定会应允此事。”    寇季翻了个白眼,“行了吧。炫富又不是什么好事,不仅遭人恨,还容易留下话柄。再说了,卉儿连个心上人都没有,现在说这些还为时过早。”    寇卉闻言,赌气的道“我现在就去找一个……”    寇季淡然一笑,“你随便找,只要你能找出一个敢娶你的,我就敢答应。”    寇卉哼了一声,气咻咻的离开了寇季的书房。    向嫣则听出了寇季的画外音,她盯着寇季疑问道“官家还是不死心?”    寇季拿起了手里的书卷,一边看书,一边淡淡的道“官家若是死心了,求娶卉儿的人能从府门口排到汴京城外面去。”    向嫣沉吟着道“妾身还以为是卉儿过于骄横,以至于没人敢娶。没想到是官家在上面压着。”    寇季撇着嘴道“我寇季的闺女骄横点又如何?”    向嫣展颜一笑,“那倒也是,依你的身份,闺女就算是个混世魔王,也有人娶。”    寇季翻着书卷没有言语。    向嫣迟疑着道“卉儿如今也不小了,该谈婚论嫁了。”    寇季目光从书卷上挪开,瞥了向嫣一眼道“过两年再说……”    向嫣还要开口,见寇季没有继续说话的意思,就知道寇季心意已决,也就不再继续提此事。    寇季淡淡的道“今日是絮儿归宁的日子,一会儿从宫里出来,恐怕会到府上来,你让府上的人准备准备,不要失了礼数。”    向嫣应允了一声,下去cao办。    寇季继续窝在书房里看书。    自从朝廷推行了三权分立以后,议事堂的政务就减少了许多。    赵祯一个人就能处理得过来。    寇季也不用那么cao劳。    更主要的是,寇季不喜欢在宫里办差。    所以就十分干脆的将政务全甩给了赵祯。    自己当起了一个位高权重的闲散人。    每日里在府上看看书、看看大宋书报,顺便教授一下学生,翻译一下大食书籍。    包拯带着赵絮从宫里出来以后,就到了寇季府上。    一入书房,见寇季在翻译大食书籍,就急忙凑了上来。    “先生……”    “嗯?!”    “兄长……”    “嗯!”    “兄长真的打算将所有的大食书籍翻译完?”    包拯顺手帮寇季沏了一壶茶,坐到了寇季身边,低声问道。    寇季放下了手里的大食书籍,看向了包拯道“你们如今一个个身居要职,我总不可能让你们抛下政务,帮我翻译大食书籍吧?    所以我只能自己来。”    包拯沉声道“那些大食书籍的数量可不小。我们数百人翻译了三四年,也不过翻译了千分之一罢了。    您一个人翻译,翻译到何时去?    听闻黑汗国的汗王格格巫正在大食帮您搜寻剩余的书籍,据说那些书籍的数量,不比您手里的那些少,您一个人翻译的过来?”    寇季笑着道“别人上千年的智慧,我们自然需要花费时间,花费精力来消化。若是因为怕耗费时间而放弃,那岂不是在看着明珠蒙尘?”    包拯思量着道“先生为何不大肆征集动得大食文的人,一起翻阅书籍。”    寇季认真的道“不同行业的人,对待不同行业的书籍,态度就不同。一些商贾方面的书籍,在你们这些人眼里,不值一提。    一些刑律方面的书籍,在你眼里如同珍宝,在商贾眼里却不值一提。    所以不同的人对待大食文的态度不同。    若是让不精通商贾之道的人去翻译商贾之道的书籍,很难将其完整的翻译过来。    你翻译过大食的书籍,你也清楚,往往一个字的意思出了差错,整句话的意思都会出现偏差。    此前我们翻译大食医术的时候,就因为我们不懂医术,所以翻译出的书籍有许多偏差。    法医馆的人为了补全那些偏差,治死了足足百人。    所以我想在百行百业都挑选一些人学习大食文,然后让他们去翻译跟他们相关的书籍。”    包拯沉吟道“以先生的地位,挑选一些人学习大食文还不容易?”    寇季直言道“选出的人不仅要学习大食文,更重要的是要对天地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要有一定的学问。”    包拯一愣,仔细思量了一下寇季的话以后,开口道“先生是怕选出的那些人涉世未深,对天地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被大食书籍中的一些教派书籍所影响?”    寇季点头。    “黑汗王格格巫此前进入到我大宋,准备在我大宋传教,但是被我挡在了门外。若是我大宋人在翻译大食书籍的过程中,被其教义所影响,在我大宋大肆宣扬,那我就成了一个笑话了。”    包拯并没有询问寇季为何将格格巫传承的宗教挡在了大宋之外,他盯着寇季道“大食人只是将那些教派的书籍夹杂在其他书籍中,并没有将那些教派传扬的内容写在其他书籍中。    所以先生只要派人分门别类,就能解决此事。”    寇季感叹道“不只是教派,还有一些大食书籍中的学问,太过匪夷所思,一般人很难接受。”    包拯感慨道“那就只能从小培养了。”    寇季点点头,伸手从书桌上拿了一本书,递给了包拯。    包拯略微扫了一眼后,“刑律方面的书?”    寇季点头道“你成婚以后,官家准你休沐三个月,三个月时间,刚好著书。三个月后,以你的名义将此事传扬出去。”    包拯脸色一变,“剽窃他人所作,非君子所为。”    寇季翻了个白眼,“书里面的东西并不是一个人所作,乃是法医馆的人,结合了自己解剖尸体多年的经验,以及大食学问中的一些解剖知识,便转成了一册书。    他们不愿意署名,只希望此书能够传扬出去,能让许多人免遭牢狱之灾。    我仔细看过,里面的东西很齐全,各种凶杀案的尸骸特征应有尽有。    但是东西过于呆板,不好传扬,更不便于学习。    所以我想让你将此前在刑部查阅的那些旧案补入其中,填满其骨rou。    让其传扬出去。”    包拯听到此话,脸色好看了不少,他郑重的道“为民谋福的事情,学生义不容辞。但是让学生剽窃他人所作,当成自己的东西,学生坚决不会做。”    寇季不咸不淡的道“你要是愿意,可以将法医馆里的那些人列入其中。”    包拯拿着书,抱拳道“义不容辞。”    寇季点点头,不再说此事。    他盯着包拯笑道“婚后的生活可美满?”    包拯脸颊一红。    寇季笑呵呵的指了指包拯。    包拯也跟着笑了一声。    二人坐在一起闲聊了许久,到了傍晚的时候吃了点便饭,寇季派人将包拯夫妇送回了包府。    此后。    一切如同往常。    只是朝中重臣在忙碌之余,似乎迷上了著书。    钦天监监正参悟古人孤本,悟出了一套天文理论,著了一本天文学方面的书籍。    资事院大院事范仲淹,监管朝廷钱财之余,著作了一本《钱论》。    欧阳修、文彦博、苏洵等人,相继都有著作问世。    著作影响最大的还是包拯。    刑法司司使包拯,迷上了刑律和解剖,经常钻在法医馆里跟法医馆的博士们交流,最终经过三个月,和法医馆的博士们共同铸出了一部书。    请寇季题名,寇季大笔一挥,写下了《洗冤录》三个字。    赵祯审阅过以后,立马命令朝廷的印刷作坊,将其刊印了数万本,发放到了各地的刑律衙门,供给各地刑律衙门的官吏们学习。    并且限期学习,两年以后会有法医馆的博士们上门考校。    一时间各地刑律衙门哀嚎一片。    有人忧愁,有人自然欢喜。    包拯和法医馆的博士们著书有功,赵祯酌情赏赐了他们官职和钱财。    并且大笔一挥,将法医馆定名为天圣法医馆,晋为国学。    法医馆内部被分割成了医术馆和洗冤馆。    并且准其开馆授徒。    天圣法医馆也成了应天书院和文昌学馆以后,第三个被晋升为国学的学馆。    随后,朝廷对太学和国子监做了切割。    太学和国子监被清除出了朝堂。    太学被定名为太一学宫,定为国学。    国子监被定名为国子书院,定为国学。    太一学宫、国子书院、应天书院、文昌学馆、天圣法医馆,五大学府,被定为国学,受朝廷资助,山长由朝廷任命,但不得干涉朝政。    五大学府当中的先生们,不立官,不赏职,皆是平民之身。    五大国学确立以后,跟应天书院齐名的崇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相继被晋升为国学。    山长由朝廷派人出任。    朝廷派人出任几大国学的山长,算是取缔了几大书院中一些家传的陋习。    正式的将其纳入到了朝廷的教育体系。    对此几大书院的人奋起反抗,还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但是无一例外,均被掌管着大宋教育的教化部主官贾昌朝给镇压。    一些人迫于朝廷的威势,向朝廷低头。    一些强硬的人抛下了学馆,准备去别处创里新的学馆。    但当朝廷方出了要立三十六座国学,且不入国学,不得参加科举的风声传出去以后。    几乎九成九的学馆先生都服软了。    他们就像是一块块砖石,任由朝廷来回搬动。    就在全天下人都在为朝廷教化事业一日三惊的时候。    苏洵匆匆跑到了竹院,怨念深深的盯着寇季。    “你不帮着大院事理事,怎么有闲暇到我府上来了?”    寇季提笔在一本书籍雪白的封皮上写下了苏景先著四个字,笑着询问苏洵。    苏洵苦着脸道“先生,咱们能收敛一下吗?”    寇季瞥着苏洵,疑问道“我已经好几个月没上朝了,你还让我收敛,我还能收敛到哪儿去?”    苏洵没好气的道“学生说的不是这个。”    寇季疑问道“那是那个?”    苏洵沉声道“十三本了!从您找上学生,到如今,学生署名和没署名的书,已经著了十三本了!”    寇季笑着道“帮你扬名立万,不好吗?”    苏洵苦着脸道“我又不是神仙,短短几个月,怎么可能写出那么多书?最关键的是,学生和包拯共同署名的那本《桃花源》传到了蜀中以后,被我爹瞧见。    我爹还来信问我,什么时候变成了大儒了,居然能写出如此深奥的东西。”    寇季不以为然的道“你处理政务之余,闷头苦读,自然会有所收获。深奥一点也属于平常。”    苏洵咬着牙道“若是学生自己,学生也就认了。有事弟子服其劳,谁让学生是您的学生呢。    但景先才九岁,就著出了三本书了,算上您刚刚写名字的这本,已经四本了,是不是太夸张了?    还有小儿苏轼,不到六岁,就著出了一本书,简直骇人听闻。    您折腾学生,学生认了,您能不能放过小儿。”    寇季瞥了苏洵一眼,义正言辞的道“你刚也说了,有事弟子服其劳,你是我学生,难道景先和苏轼就不是我学生了?    我寇季的学生,自然与众不同。    三岁识字,四岁吟诗,五岁出口成篇,六岁著一本书也很寻常嘛。”    苏洵张嘴要反驳,就听寇季又道“再说了,苏轼神童之名,又不是我出去炫耀的,是他自己出去炫耀的,你还时不时拉着自己儿子出去跟别人的儿子比较。    以至于苏轼六岁之龄,就已经闻名汴京城。    他的名声,是你铸就的。    我只不过是借着他名声让他出一本书而已。”    苏洵被寇季说的哑口无言。    寇季瞥着苏洵继续道“你也不用想太多,大家都在著书,你儿子著一两本,没人会在意。”    说话间,寇季又拿出了一本书,随手在上面挥毫,写下了‘寇准’二字,然后在苏洵惊愕的眼神中,一脸淡然的道“你看看,我祖父都著了三十六本了。”    苏洵强压下心头的惊愕,盯着寇季沉声道“没人会信的。”    寇季笑着道“别人信不信我不在乎。只要买书的人发现里面的学问是真的,并却学了里面的学问,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旨在传播学问,而非扬名立万。”    苏洵咬牙道“此事若是被载入史册,会被人笑话的。”    寇季失笑道“学了我传授的学问,还笑话我?你觉得可能吗?就算后世子孙对我传播的学问存在疑虑,只要他们学了我的学问,就是我的门徒。    他们不仅不能笑话我、辱骂我,还得用冷猪头将我供起来,称呼我一声先师。”    苏洵道“如此行径,非君子所为。”    寇季哈哈大笑,“朝堂上哪里有什么君子?若是有人以为朝堂上有君子,那他就是天底下最大的蠢蛋。”    大笑过后,寇季又拿出两本书,塞给了苏洵,脸上充满了欣慰的神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